转型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作者:苏时鹏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徐志军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关系失衡的原因及其出路-经济论坛2006,(2)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凸显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分离的社会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要素开始广泛地相互流动,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工业化进程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初步的,在城市与农村共同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差别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工业和农业不同的产业特性、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制度安排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学位论文杨锋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2006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农村青年,其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正经历着演变和分化,复杂、无序、矛盾和冲突夹杂其中。那么,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现状怎样?分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据分化的现状和原因实现价值观的整合?这些都是急需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分化现状,研究分化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整合对策,以期为实现农村青年价值观念由传统意识向现代意识转变,为执政党、当地政府、共青团等机构制定青年政策,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分化、整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厘清了社会转型、价值观等概念;进而概述了学界研究转型社会价值观分化的主要趋向和整合的主要模式;然后分析了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现状和动因。本部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在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婚恋家庭观等方面的现状,并与之前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调查进行比较,分析了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特征和趋势,进而挖掘出转型社会农村青年价值观分化的深层次原因,即:社会结构的分化、主导价值观的阙失、多种观念的影响和主体需要的多元。第三部分提出了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整合的措施。根据第二部分中挖掘出的原因,本部分首先分析了主导价值观的涵义和功能,在提出主导价值观建构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新集体主义”作为我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进而围绕主导价值观提出了转型社会农村青年价值观整合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即: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建设;围绕主导价值,形成价值体系;完善约束机制,兼具软硬调节;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依托青年中心,促成积极整合。3.期刊论文傅如良社会转型时期农民问题研究综述-农业经济2005,(2)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联产承包,到乡镇企业,再到村民自治,千万农民工大涌动,可谓波澜壮阔,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随着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露出来,甚至激化,这些都为农民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分.4.学位论文马立海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现代化支持系统研究——以商河县暨何家村、小吕家村为例2005本文力图将理论分析和个案解剖结合起来,利用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来审视和解剖商河县暨何家村、小吕家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借以达到分析现实、创新理论、提出构建农村现代化支持系统的对策与目的。全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部分,简单地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回顾。一是回顾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史;二是回顾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有关文献,主要介绍和评述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现代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关于农村结构的研究、关于农村政治的研究、关于农村经济的研究、关于农村社会的研究,等等。第三部分,界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建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结构与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介绍商河县暨何家村、小吕家村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调查情况,包括商河县基本情况,何家村、小吕家村与“十村百户”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等。第五部分,分析和查找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包括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外部环境问题和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对构建农村现代化支持系统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本文的主张和建议——完善农村政策、优化组织结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5.学位论文黄河农村经济能人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和作用——以临武县K村为例2008当代中国农村村级治理采取的模式是村民自治。在物质基础、社会结构、文化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实质上的经济能人治理,这种现实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经济能人治理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同民主、法治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相背离的局限性。村级治理,就是农村公共权威管理农村社区,增进农村社区公共利益的过程。农村治理中的公共权威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或官方与民间机构的合作。经济能人指的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分化过程中崛起的经济上的领军人物,他们通常以突出的经济才能在改革潮流中脱颖而出。而能人权威正是指他们所具有的使村民产生信任、敬畏与服从的特质和效果。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临武县K村的专项调查,基本了解了K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并分析了K村现有经济能人的主体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在研究中认识到K村经济能人参与村级治理所必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其主观条件包括经济能人的个人素质和表现、本村及乡镇干部的交往和经济能人所控的社会资源;客观条件包括政治条件,即政治民主化程度;以及大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条件。K村经济能人一方面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本村治理,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能人在本村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K村经济能人参与村级治理的动机包括:利益驱动、民主意识与觉悟、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意识、责任感与荣誉意识等方面。K村经济能人参与村级治理存在以下特点:有特色的村级管理制度,参与村级治理的经济能人中退伍军人多,受本村宗族的影响较大。K村经济能人参与村级治理存在的问题有:经济能人自身的能力缺陷,个人经济利益与村集体利益常出现矛盾,群众缺乏对经济能人有效的监督。最后通过对个案研究,联系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得出了以经济能人为主导的农村经济能人治理是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其必然转向民主治理和法治治理的结论。提出应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结合农村经济能人自身的局限,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引导它的健康发展,使之民主化、法治化。6.期刊论文刘付春.LiuFuchun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弱势群体探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为经济利益所驱使,身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部分农民在市场化过程中富裕起来了,成为优势群体.而另外一部分农民在经济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弱势群体.目前,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转型时期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原因、负面影响以及解决办法值得探讨.7.学位论文邢光英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犯罪问题研究2006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得以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相对弱化,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也逐渐增多。当前经济领域内的分配不公、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基层政权薄弱、农村传统道德崩溃、社会控制力量弱化以及农村治安防范体系存在缺陷,这些都为农村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农村社会中的黑恶势力犯罪、财产犯罪的日益突出,群体性冲突的愈演愈烈,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智能化趋势,都足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犯罪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能否把农村犯罪问题解决好,已经成为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刑事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的关键之一。因此,本文将分三大部分深入分析和探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犯罪问题,以期寻找到合理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将简要介绍我国当前农村犯罪的现状,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农村犯罪的危害性。随后在第二部分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控制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对农村犯罪的影响:如贫富差距扩大、基层政权薄弱、文化素质低下、法制环境不良及社会控制力量弱化等等对农村犯罪造成的影响。最后在第三部分着力阐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犯罪的预防对策,与本文第二部分相对应,从四个角度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控制来分析如何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8.期刊论文倪承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和民主化.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社会负作用.9.学位论文李志前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阶层分析2005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建国后30年间,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多有波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使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进城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男性居多,其文化程度高于农村常住人口;他们在城市主要就业于非正规行业;逐渐由单一流向转变为多元流向;主要依靠自组织外出方式进城就业;思想观念逐渐现代化。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农民工在就业时面临人为设置的障碍和各种歧视;难以公平地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日常生活受到群体性的偏见和歧视等。建国初期,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予以保证,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体系、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等,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正常流动。这些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虽有些松动,但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致使中国的城乡差距和东中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同时,中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形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无法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纷纷涌入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民工流出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等。但在同时,也让城市的交通问题、人口问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的生力军和先锋队。21世纪前50年是中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改革阻碍和限制农民工进城并转化为城市市民的制度,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顺利转化。鉴于目前农民工体制的不完善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扩大城市就业;转变思想观念等。为城市农民工阶层真正地融入城市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要求。10.学位论文白晓玲小康大德优雅生存——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200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交换,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的冲撞,势必带来农民道德观念、农村道德秩序的调整。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道德建设的重心放在城市,而对广大的农村、农民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城市相比,农村道德建设相

1 / 1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