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一、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5519551955—1972197219721972〕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三)稳步成长期(1973(1973(1973(1973~1985198519851985年))))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四)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1986—1997年)由于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年达到1美元兑换122日元的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年2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的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种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达到创记录的38915.87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的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的人们手里的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的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的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的“大型景气”的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3.25%,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年12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的上涨率也在1990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的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的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的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的下降与所保有的股票价格的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的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1993年10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的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记录”。继1992年度增长0.4%之后,1993、1994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0.5%、0.7%),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年的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的低增长”。1995、1996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2.4%、3.5%,然而,到了1997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0.7%的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政府政策的失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的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的后遗症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1997年4月,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阶段。1997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了0.0%,1998年又下降了1.9%,首次出现了连续2年的负增长。不仅如此,1998年度名义经济增长率也首次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为2.0%。结果,这次萧条就成了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五)长期停滞期(1997——至今)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为1.0%;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1.4%,个人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都是负增长。由此可见,在这期间,日本的企业生产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勉强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和出口的扩大。2000年前后,受美国IT繁荣的影响,日本曾出现过暂短的IT景气,世纪经济增长率达到2.9%。然而,2001年美国IT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又再次陷入危机,2001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为0.2%。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复苏,当年度实际增长率恢复到0.3%,2003、2004、2005、2006、2007年度分别增长1.4%、2.7%、1.9%、2.0%和2.4%;这次景气从2002年2月开始,到2007年已持续了65个月,超过了岩戸景气的42个月、平成景气的51个月和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扩大实际增长率年均为1.5%,虽然不算高,但与90年代的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提高。然而,进入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在这一年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再次出现双负增长,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1.6%,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0.6%,且危机延续到2009年,一季度,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9.7%,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8.6%,均创战后历史最大降幅。二、日元对美元汇率历史走势(一)第一个时期,二战结束到1949年4月前,这一阶段日元兑美元汇率既不遵从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也不遵从二者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其变化机制取决于政治博弈,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5上升到27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当时舆论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对实力最强、最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l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l2月才正式改变。(二)第二个时期,1949年4月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日本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日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为360,汇率浮动范围为0.5%。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60年代的经济增长倍增计划期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从20世.~E5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就开始摩擦不断。最初的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织品等轻工产品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贸易摩擦开始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方面对日本的压力也开始增大,在金融方面要求日本将日元升值。(三)第三个时期,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元兑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单方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敦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元汇率开始上升。日本政府为维护360日元=1美元的汇率水平,多次让日本央行入市干预,抛出日元,购买美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汇率还在上升。而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比如1971年到197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27亿美元扩大到68亿美元,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从78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美元汇率仍在继续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在此情况下,日本也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尽管实现了浮动汇率制,从1971年开始到1985年之间,日元的汇率的升值过程还是比较平稳的,中间还有反复。但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四)广场会议后的日元急速升值1985年美英法日德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从此之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升至80日元等于1美元的水平。广场会议后日元汇率的急剧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举措,也与日本政府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五)再次面临升值压力,日元全力保持稳定从1996年以后,美国政府开始改变汇率政策,美元汇率逐渐升值,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升到1美元=140日元左右的水平。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9l1事件”以来,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边缘,再加上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士认为美元币值被高估了10%-20%,认为这是导致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