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2、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4、广义的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5、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6、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7、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1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二、填空题1、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深入发展四个阶段。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教学产品层次、教学过程层次、教学系统层次。3、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4、依据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可以归为三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7、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8、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育目标分为归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和图解分析法。12、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13、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特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和学习动机分析。14、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15、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6、按照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来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7、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包括: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18、常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有传递—接受程序、引导—发现程序、示范—模仿程序、情境—陶冶程序。19、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20、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21、与获得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22、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教学、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23、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有表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参与性、受控性。24、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25、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有最优决策原则、有效信息原则、优化组合原则。26、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有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27、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协作小组、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28、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29、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有实时同地CSCL、非实时同地CSCL、实时远距CSCL、非实时远距CSCL。30、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物理学习环境、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人际学习环境。31、常用的认知工具有问题任务表征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测试评价工具。32、教学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33、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基准、功能、表达、对象。34、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学习档案、学习契约、概念地图、绩效评估、量规。35、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内容有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评价、教学设计结果的总结性评价。36、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源的评价标准(“五性”原则)有教育性、科技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37、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形成性评价方法有自评、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的评价。38、教案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教学媒体、时间分配;基本形式有表格式教案、记述式教案。39、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基本类型有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三、简答题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①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②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③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缺点:①强调传递—接受式学习,否定发现式学习②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置于被动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缺点: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③容易偏离教学目标3、简述主要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及其适用范围①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②层级分析法:用于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③信息加工分析法:用于揭示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④解释结构模型法: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4、简述ABCD编写法优点:避免了用传统方法表述目标的含糊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缺点:只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而未注意其内在的心理过程。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5、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有哪些①学习目的明确②注重教学效率③实践经验丰富④自学能力较强⑤参与教学决策6、简述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A—注意力(Attention):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R—关联性(Relevance):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C—自信心(Confidence):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S—满足感(Satisfaction):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7、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五环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后来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改造而提出。基本过程:①激发学习动机(组织上课)②复习旧课(检查前续学习质量/做好学习新知识准备)③讲授新课④运用巩固(组织学生练习)⑤检查效果(做好后续学习准备)8、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支架式、抛锚式)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步骤: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⑤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协作学习的贡献③是否完成意义建构抛锚式教学策略要求以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步骤:①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②确定问题(抛锚)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③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自主探索。④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⑤效果评价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9、协作学习的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监控功能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将某一位同学的制作过程进行录像,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广播功能在小组范围内播放,进行交流。学生可通过电子举手,向教师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研究性学习的特点①强调知行合一②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③注重学习的实践性(社会调查/动手实验/查找资料)④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⑤强调学习的自主性⑥强调学习的开放性(走出课堂,走向社会)11、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五个阶段、七个步骤:1.提出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④非良构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2.分析问题①分析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资料、工具、支持和帮助等②分好组,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3.解决问题①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②合作交流,优化方案③实施方案4.成果展示与评价以多媒体课件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学习成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5.总结与提高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教训1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①问题/项目(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焦点)②相关的案例(提供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案例)③信息资源④认知工具⑤交流/协作工具⑥社会/情境支持13、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的区别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实施阶段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评价目的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检查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评价方法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经常性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考试或考查作用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确定学习效果评定学业成绩14、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前期准备阶段:①项目定义②教学设计③系统设计中期开发阶段:④脚本编写⑤数据准备⑥软件编辑后期扫尾阶段:⑦试用评价⑧形成产品15、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①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③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注重情境的创设)④强调”协作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协作)⑤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16、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①单元教学目标分析②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③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④教学过程设计⑤学生作品范例设计⑥评价规划设计⑦单元实施方案设计⑧评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