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陶瓷五代虽然历史短暂,但陶瓷工艺依然有一定成就,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钱越的越窑。这种精美的越器禁止民间适应,因而又通称“秘色窑”。以青瓷为主,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烧造,手法多样。青釉夹耳盖罐•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盖平顶直口。罐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极为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长形片,罐盖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长方形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作轴,另一端可开启。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长沙五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第八章两宋工艺美术北宋(960年到1127年)南宋(1127年到1276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第一节概说•1、官方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2、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为商品生产。•3、宋代工艺美术中最突出的是陶瓷•4、宋代各民族之间互相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节陶瓷工艺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品类繁多,各领风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一、陶瓷发展的原因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以及科技的进步2、品茶文化的发扬。3、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文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成风。二、陶瓷发展的具体表现•1、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方、北方都有许多的名窑,创造了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2、陶瓷产量和艺术质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3、釉色增多,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外,还有彩瓷、花釉瓷。•4、装饰的方法:丰富多彩,刻花、印花、堆贴、绘花、,以及运用树叶、剪纸贴饰等。•5、许多陶瓷制品几乎取代了金属、漆器等制品。北方地区定窑、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定窑定窑在河北定州,即今天的曲阳县。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以烧白瓷为主。宋代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北宋中后期,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定窑也烧制酱、红、黑、紫、绿等其他名贵品种,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是传世稀少的珍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定窑产品常常装饰着划花、刻花或者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宋室南迁之后,定窑的生产一部份迁移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这些在南方生产的定窑被称为南定。其中在景德镇生产的定窑因为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定瓷的装饰:印花、刻花、划花等。•印花: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再瓷坯未干之前印出花纹,一般多为模压阳纹。有的花纹比较突出,具有一定的厚度,在白色的器面上,可以产生微妙的光度深浅的变化。印花的装饰图案有牡丹、莲花、菊花、石榴等,花纹精细,组织严谨,在适合图案的外缘,往往用回纹作装饰。印花产品的图案如此的清晰工整,也反映了定瓷的刻模和脱模的高度水平。•刻花:纹样多为莲花、牡丹等。工具,竹片或者刀。•划花:纹样多为鱼纹、水纹。•但是由于定器的口沿处无釉,不适于作食器,所以另外兴建了汝窑。•“覆烧”是定窑发明的一种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即把过去一个匣钵里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装烧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节省燃料,降低成本,又可防止器具变形。因这种烧制方法的诸多优点,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覆烧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们又在这些芒口的碗、盘口上镶包了金、银或铜口,成为一种特殊装饰。2、汝窑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曾烧造供宫廷使用之器大约20年,御用瓷作品很少,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发现于河南宝丰清凉寺,离汴梁500里。存世较少,全世界有记录的大约67件。20世纪90年代一八公分的小盘,154万美金。产品:由于铁的还原而呈现葱绿色(天青色更为合理)。早期多为素瓷无纹。晚期多为印花和刻花。印花用模印,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造型多以盘、碗为最多,常用莲花、萱草等图案。•“玛瑙为釉古相传”,汝窑以名贵的玛瑙为釉,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天青、天蓝、茶色、葱绿等。尤以天青为贵,釉色温润柔和,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形状如同蝉翼纹。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技艺失传。特征:•(1)“蟹爪纹”•(2)“鱼鳞状开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3)香灰胎。胎是浅浅的灰色,如同烧香落下的香灰,胎非常薄,胎和底同厚;采用“裹足烧”和“芝麻钉”•(4)温度低。为了使釉色漂亮,烧制温度在1200度,因此,胎为生胎。•(5)釉色为天青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6)素器。因为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7)款识。第一种,甲、乙、丙,烧制完后刻上去。第二种,写明确的文字,如“奉华”(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第三种,只写一个字,如“蔡”(蔡京,奸臣)。汝窑三足洗,宋,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汝窑碗,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