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肾病综合征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2、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病理类型、鉴别诊断。3、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概念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一.病因(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指原发于肾本身的疾病所引起。(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及淀粉样变性肾病、淋巴瘤、药物中毒和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也可引起,但临床较少见。二.病理生理(一)大量蛋白尿(电荷屏障、分子屏障)如尿中仅有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尿中大小分子量蛋白质均存在,称非选择性蛋白尿。SPI<0.1为选择性蛋白尿,>0.2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二)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尿中丢失大量蛋白,此外,还可能与患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及胃肠吸收差有关。血浆蛋白降低以小分子量的白蛋白和γ球蛋白为主,而大分子量的α2和β球蛋白则相对升高。(三)明显水肿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血浆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血容量减少继发醛固酮增加,引起水钠潴留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尿量减少等,加重水肿。(四)高脂血症(肝脏产生↑,LDL清除↓,TG分解↓)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均明显增加。肾病综合征病理生理三.病理类型(一)微小病变肾病1、儿童好发(占儿童NS的80%)2、光镜无明显病变(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3、电镜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的足突可见融合4、易复发(二)系膜增生性肾炎1、青少年好发,男性多见2、光镜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弥漫增生平(可分为轻、中、重)3、免疫病理IgA(IgA沉积为主)、非IgA(IgG或IgM沉积为主),伴C3沉积,主要见于系膜区或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4、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5、预后50%以上病人可获完全缓解(三)膜性肾病1、中老年男性多见,我国少见。2、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3、免疫病理免疫球蛋白(IgG最强,也有IgA、IgM)和补体围绕毛细血管壁弥漫性颗粒样沉积4、电镜基底膜上皮下或基底膜内有分散或规则分布的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5、肾脏10年存活率为65%(四)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增)1、青少年好发,男女相当2、光镜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广泛插入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小球基底膜呈分层状增厚,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3、电镜系膜区和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4、预后极差(五)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青少年多见男性好发2、光镜①小球病变呈局灶节段性分布②系膜基质增多,可伴少量系膜细胞增生,血浆蛋白沉积,球囊粘连,可同时伴有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3、电镜①系膜基质增多②病变部位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③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4、激素治疗60%以上无效四.临床表现(一)主要表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二)分型: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型本型无持续性高血压、离心尿红细胞每高倍视野小于10个,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尿通常有高度选择性(SPI<0.1),尿FDP多在1.25μg/ml以下,病理上多属微小病变型。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常伴有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肾病表现常不典型,尿FDP多增高,在1.25μg/ml以上。蛋白尿为非选择性(SPI>0.2),病理上多属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病等。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包括三个方面:1.确诊肾病综合征2.确认病因,必须首先除外继发性病因和遗传性疾病,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好进行肾活检,作出病理诊断。3.判定有无并发症(二)鉴别诊断1、过敏性紫癜肾炎2、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3、糖尿病肾病4、肾淀粉样变性六.并发症一、感染1、原因免疫功能↓,药物(激素、细胞毒药物)2、部位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自发性腹膜炎、败血症。二、血栓、栓塞1、原因高凝,高脂血症,利尿→血粘度↑,血小板功能亢进2、部位肾静脉最多三、急性肾衰原因:1、有效循环血量↓→肾血流量↓2、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3、肾小管内蛋白管型堵塞4、肾静脉血栓形成5、肾毒药物七.治疗(一)一般治疗水肿明显或高血压较重宜卧床休息,并限制水、盐摄入,盐摄入每日2~3g,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摄入以1.2~1.5g/kg·d为宜,保证热量供给同时注意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补充。(二)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水肿,治疗高血压和高凝状态1、利尿消肿(1)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与白蛋白能有效地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定期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羟乙基淀粉也有造成肾小管内高渗状态减少水、钠重吸收的利尿作用,且能降低高凝血症,心功能不全者慎用。(2)利尿剂的应用2、降压药的应用经限盐饮食、利尿消肿血压仍高者,给予降压药口服,注意避免使用减少肾血流量的药物。3、治疗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抗凝选用肝素或华法令,常配合应用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4、纠正高脂血症5、控制感染可常规使用青霉素肌注或静脉滴注,避免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下称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1、激素疗法激素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认为此类药物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白细胞趋化和稳定溶酶体膜、能改善肾小球通透性、消除尿蛋白。(1)用药原则①起始量要足;②减量要慢;③小剂量维持(6-12M)(2)用法(诱导、减量与维持三个阶段。)(3)常用制剂为泼尼松,1~1.5mg/kg·d(每日最大量不超过80mg)晨顿服,用6~8周,此为诱导缓解期,多数病人尿蛋白明显减少或转为阴性,诱导缓解期后每周减5mg至每日15~20mg时,坚持用3~6月后再减,每日5mg时,两日量可隔日1次顿服,总疗程可超过1年。2、免疫抑制剂对激素产生依赖或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可逐渐减量维持应用,可减轻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免疫抑制剂一般不做为首选药物或单独应用。(1)环磷酰胺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短暂脱发以及性腺损伤和出血性膀胱炎等,与激素联合应用可减轻或避免。(2)盐酸氮芥(3)苯丁酸氮芥(四)中药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1、病理类型①微小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好②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差③早期膜性肾病——可部分缓解,晚期膜性肾病——难于缓解2、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严重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者——预后差3、激素疗效激素敏感型——预后好;激素无效型——预后差4、肾病综合征常复发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