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论文姓名:张帅帅学号:1026000218班级:2010级地学实验班教师:李国栋枣庄市气象气候特点及对农业影响张帅帅(河南大学2010级地学实验班,开封,河南,475001)摘要:气候作为一个区域基本的地理要素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样的气象现象又形成了每个区域各个季节独特的气候特点。本文从区域内部及全省视角总结“鲁南明珠”——枣庄市的气候特点,并从影响气候的地理要素方面探究特点成因,评价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关键词:气象;气候;农业;灾害1枣庄市总体概况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30〃—117°49′24〃,北纬34°27′48〃—35°19′12〃。枣庄市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受自然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的影响,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气候多变,西南风较多,降水较少,常干旱。夏季炎热,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秋季云雨较少,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寒冷而干旱,多西北风。全市多年平均气温在13.2-14.2℃,各季气温差异明显。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之间,是山东省降雨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2气候特点及成因枣庄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又具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2.1光照充足由于我市地形复杂,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南部少于北部,平原洼地少于山地丘岭带。东北部的山亭区年辐射总量在130千卡/厘米2·年以上,而南部的台儿庄区尚不足120千卡/厘米·年。就季、月分配而言,一般表现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夏至前后的五、六月太阳辐射总量可达13一16千卡/厘米2·月,为全年最高值;冬至前后的十二月太阳辐射总量仅有5一6千卡/厘米·月,为全年最低值。全市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2512.0~2768.4小时之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2%一58%,其地理分布特点为山地丘陵多于平原洼地。东北部的山亭区地势最高是个纯山区,每年照时数达2500一2600小时,为全市高值区,由此向南向西递减,到台儿庄和滕州西部一带年照时数降为2300小时左右,为全市低值区。就光照强度而言,5一9月是全年光强分布的高峰时段,每日光强可达6一8万米烛光,盛夏晴天中午可达10万米烛光。冬季光强较弱,每日光强在0.8一2万米烛光之间。无论是光照强度还是光照时数,都能满足一般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图1)由上图可知,枣庄市处于山东省南部,纬度较低,这保证了枣庄市能够获得更高的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在由于降水相对较多导致日照时数上相对全省其他地市要少一些,但在太阳辐射总量上仍然可观,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2.2热量丰富枣庄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2℃一14.2℃间,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0.5一1℃之间。其分布特点为: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张汪—官桥—西集—棠阴—阴平—张山子一线以西的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多在4℃以上,为全市高值区;东戈—城头—辛召一线以东以北的山地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13.2℃,为全市低值区。冬季气温最低,全市最冷月在1月份,平均气温-0.8℃—-1.8℃之间,纬度较高的滕州市和山亭区最冷月均温低达-l.8℃和-1.7℃。极端最低气温大部份地区在-19—-20℃之间,山亭、滕州和薛城等部分地区,极端最低值在-20℃以下。1957年1月8日,滕州市曾出现-21.8℃的全市极端最低温。夏季气温最高,全市各地最高月均温出现在7月份,平均气温在26.7—27℃之间。地处东北部的山亭区气温较低为26℃,由山亭区向西南气温逐渐增高,到薛城区增至27℃,个别地区可达27℃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40—40.4℃,个别地区不足40℃。1966年7月19日,薛城出现了40.4℃的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依据中国气象局数据可以对枣庄市2011年全年各月气温进行分析,运用Excel绘图工具得到(图2)折线图,表格数据来至中央气象局网站,对枣庄市各月求出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表1)月份气温/℃123456789101112高温2.558.714.222.126.831.631.42925.120.914.16低温-6.3-0.14410.2316.321.92422.416.912.17.2-1.85(图2)由图2和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枣庄市最大气温年较差在30℃左右,夏季高温在30℃以上,冬季气温在0℃以下,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枣庄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地形东高西低南北贯通,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导致的东北风冷空气侵袭,北部没有阻挡,温度较低;枣庄市向东据海140公里,夏季受海洋影响较大,纬度较低,日照时间长,夏季温度比较高。(图3)一天当中气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叫气温日较差,我市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有图3可知,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12点之后。原因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辐射来源来至地面的长波辐射。在日出前地面一直处于向外放热状态,热量亏损,在日出前后达到最小值,气温也降至最低值。同理在下午2点钟气温达到最大值,之后由于热量处于平衡,气温不再升高,并随太阳辐射的减少逐渐降温。同时地形对气温也有一定影响,气温山地丘陵区高于平原洼地,春、秋季高于冬、夏季。日较差大的地区,由于白天气温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物质多;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能量少,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图4)(图5)由图4图5可明显得到枣庄市与其他地市相比平均温度偏高,这和纬度较低,海陆位置偏内陆有关,东部是沂蒙山区阻挡,西部面临南四湖水域,平均海拔低,但是地势东高西低,一定程度阻挡了水汽,太阳辐射强,均温较高。2.3无霜期短我市平均初霜日在10月中、下旬,终霜日在3月下旬到4日下旬,无霜期195一215天。台儿庄、山亭和薛城的无霜期较长,为200天以上;峰城、滕州的无霜期较短,为193一197天。由于全市地形比较复杂,加之冷空气侵入的时间和强度不同,初、终霜日的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如滕市初霜日最早在10月11日,最晚在1月17日;终霜日最早在3月12日,最晚在5月4日,分别相差37天和54天。在农业上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时期作为生长期,也叫生季。生季一般比无霜期长10一20天。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是农作物积极生长的活跃期。全市年平均205一218天,10℃的积温一般在4500一4700℃。据有关资料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作所需要10℃的积温约3700一4000℃,由此可知,全市热量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一年两作的需要。2.4降水丰沛1986~2005年20年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659.6~811.6毫米,是省内雨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但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滕州市西北部年降水量不足800mm,抱犊崮山区年降水量在900mm以上,降水量自北向东南递增。全市各地平均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76.2~80.5天,其中月平均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为12.6~14.1天。全市雨季平均开始于7月3日,结束于9月7日。历年雨季最早开始于6月17日,最晚开始于7月16日;最早结束于8月24日,最晚结束于9月28日;最长雨季日数为96天,最短为49天,平均为66天左右。(图6)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3一5月(春季),降水多在110一140mm之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3%一15%。降水较少,同时气温回升快,空气湿度小,风力大,蒸发强,易出现春旱。6一8月(夏季),气温最高,降水最多,一般在470一610mm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一75%。这时正值作物生长的旺季,需要大量水份供应,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但由于降水过分集中,低洼地区往往造成涝灾。9一11月(秋季),降水平均在120一150mm之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一19%。这时期,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充足,干早一般不甚严重,但晚秋易旱。12一2月(冬季),气温最低,降水最少,一般为35一45mm,只占全年降水的4%一5%。这时期越冬作物基本停止生长,需水很少,水分基本能保证需求,但如冬雨太少,到春季回暖后,会造成土壤底墒不好,往往加重春旱。3主要气候灾害旱灾干旱是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带,自古就有“十年九旱”之说。我市干旱以春旱为主,其次是夏旱和秋旱。春旱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春天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加之风大而干,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旺盛,更加重了旱情。春旱对小麦的生长和春播有严重威胁,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夏旱平均两年一遇。因盛夏气温高,蒸发强,作物需水量大,因有“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早”的说法。春旱对夏种和春播作物构成威胁。秋旱发生的几率较高,平均2一3年一遇,山亭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其中重旱年5年一遇。秋旱对秋播作物的出苗影响很大,故有“秋旱如刀刮”之说。以上几种旱灾以春旱较为突出,危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有些年份,几种旱灾连续发生,形成大旱。如1982年春旱是上年秋旱延续下来,长达9个月之久,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图7)可以看出枣庄市在山东省降雨年际变化较大的背景下,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降水变率更大,这使得枣庄市旱涝灾害更易发生。(图7)涝灾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不但过于集中、而且多暴雨。暴雨一般始于4月,6月以后逐渐增多,7一8月为暴雨鼎盛时期,9月中旬以后逐渐减少,终于10月。暴雨具有雨量大、历时短、雨势猛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暴雨量为210一300mm,山亭区的东南部北庄最大,为328.7mm,薛城区临城镇最小,为208.9mm,其它地区250mm左右。全市日最大暴雨量达313.2mm,于一九七二年七月五日出现在峄城区阴平镇。暴雨与洪涝关系密切,在山区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平原常造成河流泛滥,使生产蒙受巨大损失。如台儿庄区1957年的一次大暴雨,导致台儿庄镇积水1米多深,造成1/3房屋倒塌,十万多亩农田被淹,台儿庄镇及彭楼、邱庄两乡秋粮绝产。雪灾2009年11月13日全省9市降暴雪,创近五年来山东同期降水量之最,最大雪量出现在鄄城为37.2毫米,沿海4市纯降雨。此外,冰雹、霜冻、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不过其影响的重要性远较旱、涝灾害为轻。结语总体来说枣庄市热量丰富,可以实现农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光照充足,有利于喜光作物的栽培和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降水较多,基本满足作物的需求。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枣庄市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枣庄市气象局.枣庄气候.1973[2]山东省统计年鉴2005[3]金荣升山东乡土地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4]施能.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53(4):431–438.[5]鹿翠华.近50年来枣庄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7,108(27)[6]山东省气候监测简报2011年第61期山东省气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