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质量文化的养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与安全、保密一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础的工作往往是大家都在做,但仍然在具体的事务工作中又往往极容易被忽视的事情。为什么被忽视呢?综合起来讲,就是在做其他工作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我们都做了这些基础的工作,而且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我们认为这些基础的工作在其它环节都做到位了,于是在过程中缺乏了检点和重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到位,在基础工作的管理上形成了真空;简而言之,就是习惯使然。在踏入职场、参加工作后,我们往往从一个新手,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步熟练,才会在工作中养成了这样那样的习惯。好的习惯我们称之为经验,甚至有的我们进行了固化和推广,形成了企业所特有的文化。但是,坏的习惯也同样被传承了下来。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三个字——怕麻烦。但是,事情的结果往往就是越怕麻烦,麻烦就越会找上你。那么,质量文化养成的重要性,质量文化养成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质量文化养成的步骤和方法就成为我们企业质量体系稳健运行、质量文化建设所重点关注的事项。一、企业质量文化养成的重要性企业质量文化的养成,往往是从习惯到自然,从约束到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好的质量习惯,往往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蕴育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风险,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被业内行家和专家学者所承认和赞同,这些好的质量习惯,被作为经验在业内进行了推广,在推广执行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得到升华和补充后,进而再次落实到具体的事务活动中,在执行中得到固化,形成了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可以说,好的质量习惯经过不断的固化和完善,进而形成制度或者指导产品生产的工艺规程,这是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的基础。好的质量习惯的养成,对企业的质量文化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二、质量文化养成的重点和难点说易行难,一直是各个领域想要真正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说了以后,没有形成习惯,没有形成大家都深入骨髓的共识,质量文化的养成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以制度的执行为例:写在纸上、讲在嘴上、挂到墙上、干在事上,制度才算是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可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印发了,宣贯了,上墙了,然后……,然后就没有后文了。为什么呢?是制度制定的不合理,不具有操作性,当然不是。企业不会以职工的利益、企业的前途命运为代价,去做某些不成熟想法的“试验田”。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臆造和想象,往往是在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是经过集体讨论和决策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是经验,更是被现实中无数事例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些话语是每次原因分析中都能听到的话语,而“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规定”……更是这些辩解中的奇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言论,我想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1、宣传方式的单一,导致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每次制度的下发,都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的。但是,在制度下发后,能够将制度要求严格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景象:遇到问题,办事人员不是积极的按照流程要求、程序规定去办理业务,而是找关系、寻门路,干事费劲不说,许多事还办不成,延误了工作,个别事项办成了,又拿到领导跟前邀功。可以说,这是一种“人文”关系下的一种工作“常态”,是对制度的一种病态的执行。可以说,这些人将工作完全当成了交易,在友情与制度上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制度已经将一些程序进行了规范,按部就班的执行会让办事人员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大家往往“舍近求远”,为什么?一切都是习惯使然,这说明制度还未深入人心,按章办事的行为规定还未真正形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制度在宣传方面存在着短板。2、责任界定的不明,导致关键环节上形成管理“真空”同一件事,多头管理或者都不管,是基层单位常见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常态”。诚然,干一件事牵涉的单位和人员有时候是不能用具体的制度去明确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都是“自扫门前雪”,忘记了作为一个企业的整体存在,不论部门职能如何调整,都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对于“门”与“门”之间的“积雪”甚至“严冰”缺乏关注,从来都是功劳抢着领,问题四处推,遇事缺乏担当,这种情况下,对于产品工艺纪律的执行只能寄托于操作人员的自觉,上行下效,这样的效果让人堪忧。3、问题的追责流于形式,导致“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长久以来,企业都单纯的以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为主要考核指标,这种观念不能说错,只能说是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作为基础的安全、质量、保密管理,生产任务完成了,没有安全、质量、保密问题发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生产任务紧张了,基础性的工作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结果发生问题了,又说是由于生产紧张导致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基础的工作做不好,生产经营受阻,基础管理出问题要整改,生产经营紧张……。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追责力度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没有真正起到问题追责的作用,所以类似问题也就时有发生。三、质量文化的养成(一)强化教育引导,化“被动”为“自觉”1、深入开展“学精神、谈变化、转观念、献良策”职工大讨论活动,悬挂宣传标语,出版以质量为主题的黑板报,张贴、宣传质量方面涌现出来的“闪光点”,撰写在质量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稿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氛围,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深刻意识到:“只有全体员工都重视质量,产品的质量才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大力培育“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质量精神,牢固树立“抓产品质量就是抓成本、抓效益、抓市场”、“质量取胜、诚信为本”、“以法治企、以德治企”、“质量是立足之本、发展之机、增量之道”、“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对用户负责、为社会服务”、“产品就是人品、品牌就是形象,客户就是上帝、市场决定生存”、“人品决定产品,品牌决定企业命运”、的意识,“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以真诚服务赢得用户,以良好信誉求得生存”的经营理念,“靠质量求生存,靠质量创效益,靠质量争市场,靠质量促发展”、“做标准事,出精品活”、“高精度、零误差”、“永不满足,追求一流”的质量观念,“对外不讲诚信,企业就没有市场;对内不讲诚信,企业就没有质量”的诚信意识,坚持“铁腕抓质量,工作创一流;工作按规范,服务赢市场”的质量方针,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质量观念渗透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将追求质量的意识化为行为准则,把维护企业的质量信誉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认真负责,扎实工作,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好质量关,做到不合格的零件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部件不组装,不放心的产品不交验。2、以开展评选和推荐“质量标兵、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为载体,大力总结、表扬、选树、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方面做得好的班组、个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形成一个“人人重视产品质量,人人为了产品质量,人人去抓好产品质量”的浓厚氛围。3、把深化安全大反思、大检查活动与扎实开展“质量月”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汲取过往事故教训,深入查找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认真落实安全大反思、大检查的整改措施,同时在各车间开展以无违反工艺纪律、无下工序质量投诉,实现无质量事故、无质量责任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质量月”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全公司上下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彻底摒弃“放一马”、“无所谓”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违规操作、擅自简化工艺、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等不良陋习,正确处理好工作速度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工艺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把产品质量关,生产出合格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确保良好的生产秩序。(二)完善质量三层次文件,实现质量管理“合法性”1、成立车间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控制检验的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档案、质量奖惩制度等,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责任,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2、严细质量控制,将“零缺陷”品质管理的理念贯彻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完善产品“户籍卡”、“身份证”和干部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定性定责双向检查考核,体现公平的考核原则,并将质量管理转化为事前的分析和卡控,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质量做的好的个人给予重奖,同时对质量差的个人予以重罚,切实让那些认真履职、工作业绩好的干部职工得到实惠,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上下一体的防范格局,确保产品质量。3、制定详细的工艺技术人员分工细则,明确各员的具体工作项目和职责,进一步完善质量考核制度,与班组签定了质量指标承包责任书,平时加大质量检查和考核力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考核通报并公布,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4、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实施“质量回头看”和“质量走访”制度,对用户进行产品质量走访,经常与用户单位主动沟通信息,了解本企业产品质量,诚恳听取用户意见,以用户的声音为准则,以最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熟练的技术技能搞好售后服务,及时处理故障,坚持持续改进,提高用户满意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三)强化基础管理,实现关键问题重点突破1、严抓劳动纪律、工艺纪律、计划纪律,对违反纪律的班组和员工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从严从重考核,以铁的纪律确保修车质量的提高。2、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重点对产品生产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对产品生产分门别类的设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特殊工序控制点,同时,充分运用目视看板技术对各类质量问题实施看板管理,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类似质量问题的发生。3、针对车间“工序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班组严格做到“质量有记录、操作按规范”,进行专项检查,抓好过程控制,严格检查考核,确保产品实物质量。4、从规范班组的质量记录和文件资料入手,按要求认真填写质量记录,实行产品生产、检验记名制,对产品“户籍卡”进行完善,确保问题发生后可追溯、易解决,同时要在班组这一层次对工艺技术文件进行整顿,确保可较好地满足生产现场工艺技术支持的要求。(四)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完善产品“户籍卡”和“身份证”1、按照生产班组的具体情况,制作项目简明、全面,便于职工操作质量跟踪卡,建立全员质量档案,每个月由负责各班组生产的质量序检员发至对应的班组,职工们在完成工作后进行签认,然后,序检员将每一件产品的记录收集整理好,再由质量管理员按照质量纪录收集存档,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直接调出质量档案进行核查,避免定责不清情况的发生,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2、积极开展查质量意识、查质量细节、查售后服务、查整改措施,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新方法,探索检查规律,执行工艺纪律,提升职工操作技能、按标准化作业,实行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和班后总结分析过程控制,作业不停、抓细节不停,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不断提升产品质量。3、建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将信息平台作为强化质量隐患源头予以卡控,实现质量信息的高度共享。4、从细节着手,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严格把关,由技术部门牵头适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和讲评会,针对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探讨规律,创新方法,提出质量改进措施,落实专人负责,狠抓工作落实,从而把质量隐患消灭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五)实施质量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紧密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汲取企业内外的经验教训,查找自身存在的类似情况,实施质量攻关,通过工序质量控制,上下工序互检确认等手段,实现隐患的及时发现和处理。2、针对惯性质量问题开展攻关,通过类型问题的排比分析,查找隐患根源,进一步优化工艺设计,提升产品的实物质量。3、设立质量提升攻关项目,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开展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