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强盛,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了称霸世界,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战争中,虽有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败求和,签订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巧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马关条约》的内容记作“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分”即分割,指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危害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为列强打开了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从此,列强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从而沉重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三国时,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2)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侵占下收复台湾。(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上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选择题1.毛泽东曾说过:“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下列哪一场战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历史背景的理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接着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答案为C。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清末郑观应的这首诗描述的应是哪次海战的悲壮场面()A.丰岛海战B.黄海大战C.青浦大捷D.威海卫战役【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东沟”“致远”。189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沉着应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故选B。3.右图反映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号舰艇直冲敌舰的一幕。下令采取这一壮举的英雄人物是()A.关天培B.左宗棠C.张之洞D.邓世昌【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识记能力。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尽的情况下,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4.下图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点的代号是()【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图中A处是平壤,B处是黄海大东沟,C处是旅顺,D处是威海卫。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中。5.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从前我们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其中的小国是指()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英、法、俄当时均属西方大国,而日本属于东方国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苛刻的《马关条约》。6.“中国三军败绩”,在马关“割地求和”,颐和园内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三军败绩”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朽B.清政府不抵抗C.中国人民不觉醒D.日本的强大【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题目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落后以及决策集团的贪生怕死、妥协投降和军备废弛。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挡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7.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A.1843年B.1894年C.1896年D.1902年【解析】选C。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割台湾”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相关规定,因此“去年今日”应指1895年,而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为1896年。8.“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自从日本企业在苏州、杭州开办工厂后,美丽的“人间天堂”开始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与掠夺。你认为与之有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瑷珲条约》D.《马关条约》【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苏州、杭州均是通过《马关条约》增开的通商口岸,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也出自该条约有关条款。9.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故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非选择题10.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中国和日本于1895年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以签约地点命名的条约名称。(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起来较为容易,通过回忆教材有关史实便可完成解答。答案:(1)《马关条约》。(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3)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分别指的是哪三次战争?(2)文中所提到的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3)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你有何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9世纪是指1800~1899年,“灾难性战争”是指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第(1)、(2)题结合教材进行回答即可。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灵活,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爱国将领抗击日军。(3)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三、活动探究12.走进情境,体验屈辱下文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白:(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李鸿章】难道不允许分辩吗?【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李鸿章】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提要求时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李鸿章】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李鸿章】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李鸿章】事情头绪太多了,要两个月时间才宽裕,办事才稳妥,贵国何必着急,反正台湾已是你们的口中之物。【伊藤】还没有咽下去,饿的厉害。(旁白:春帆楼外,冷雨萧萧。这次谈判时间长达五个小时,李鸿章说得口干舌燥,但日方丝毫不肯让步。晚上七点半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时,已是一个无边的黑夜。千古骂名,岂能得脱?)比一比:你认为哪位同学演得最精彩?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的原因。【解析】本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思考问题,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问主要看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表达时应根据当时人物的心境,揣摩出说话的语气和语调;第二问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马关条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作答即可。答案:略。原因:(1)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3)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转化为资本输出)。(4)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