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第二稿)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郑州市“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卫生事业主要成就1.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2006~2009年全市卫生总投入144.08亿元,其中:医疗机构118.26亿元,公共卫生机构25.82亿元;全市卫生事业投入23.4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2.64亿元;完成了市一院、市中心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市骨科医院新建病房楼和市六院呼吸道病房楼,以及市二院整体搬迁项目的建设工作,市七院、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2009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37家,其中医院162家;病床42971张,比2005年增长46.68%(2005年病床29295张);卫生人员57633人,增长24.66%(2005年卫生人员462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004人。2009年平均千人口执业医师2.11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44人,千人口拥有病床5.71张。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显著提高。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紧急医疗救援和卫生监督应急专业体系,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大型演练,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圆满完成“问题奶粉”筛查救治、四川抗震救灾、奥运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卫生应急工作任务。启动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网络,提高了应对传染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传染病病例平均漏报率低于2%。有力推进急救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地区延伸,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指挥有力、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急救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任务,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整体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深化“一个机制、三大体系”的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成效显著,使我市艾滋病疫情维持在低流行态势。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5%。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试点。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肿瘤监测、早发现、规范诊治等防治策略。通过实施“三网”监测和“降消”项目,妇幼卫生工作明显得到加强,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与2005年相比,全市婴儿死亡率由8.95‰下降到5.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0.42‰下降到6.40‰,孕产妇死亡率由40.57/10万下降到21.27/10万,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73.8岁提高到75岁。2009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23%,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0.85%,住院分娩率为99.09%,妇女病检查率为49.74%。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市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由2005年的13.80‰降至11.72‰,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市、县(市、区)独立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初步建成功能较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卫生监督制度建设和人员规范化培训,执法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对食品、环境、劳动、学校、放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21类主要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4.39%,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城市为98.66%,农村为91.36%。3.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完善便民措施,规范医院管理。通过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实施医疗服务“大会诊”制度,加大对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监管力度;推动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评价公示奖惩制度,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在省会推行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少重复检查。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临床用血连续10年100%来源于无偿献血。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市属医疗机构领办社区工作机制,使城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完成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和《郑州市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4.农村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快速发展新建了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完成了7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为全市96所建制卫生院配置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高标准新(改)建2114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并为每所配备价值约2万元的基本诊疗和健康教育设备。积极探索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2007年组建以金水区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一体的金水区总医院,率先推行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初步实现了农村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培训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余次。自2008年开始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全市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给予了每人每年补助2400元,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发展完善,2006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2010年参合率达到98.08%,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十一五”期间,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长效协调机制。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1个(服务中心60个,服务站211个),服务人口达到403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金水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绿东村、南阳路、南阳新村和绿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08年推出“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组建片医小组588个,服务280万居民,基本实现中心城区片医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区居民满意率达90.78%。2010年底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0%以上。5.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以市、县中医院为核心,以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骨干,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在建3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培养了30名“21世纪中医人才”。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制定了郑州市卫生科技和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从制度上、经费上、优势项目上保障卫生人员科技创新的需要。资助医学博士创业项目19项,选派医学高端人才培养30名,聘请工程院院士3名,中科院院士2名,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引进博士43人,参加国际培训和学术交流500人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4898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1145名。5年来,全市开展省市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34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196项,发表医学科技论文7845篇。全市建立了10个省级医学特色专科、28个市级重点专科、47个市级特色专科,支持建设12个医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科技领军人才3名,申报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人才12名,申报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347名。7.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密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改革发展相结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扩大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开设“郑州卫生大讲堂”,深入到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进行巡讲,在促进健康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我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009年10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13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进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按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并提高了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郑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公立医院管理存在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运行机制上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还有待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完善。2.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有待提升郑州市卫生财政投入虽逐年增加,卫生资源虽有很大提升,但相对同等发达城市仍显不足,2009年郑州市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45人,武汉、济南分别为2.71人和2.73人。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和新建城区分布较少。3.医疗卫生服务特色和技术优势尚显不足。随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必将面临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病人数明显下降的趋势,“大而全”、“小而全”没有特色的办院模式已不能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郑州市级医疗机构虽然部分有一些特色专科,但缺乏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点专科。4.现代医疗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在基本医疗服务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居民对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高收入、高服务需求、高医疗保障的群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个体化。郑州市高端医疗服务提供不足,且缺乏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产业。5.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郑州市和各县(市、区)卫生局、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各级管理机构、绝大部分医院已实现业务覆盖范围内的局域网络建设,但未和二级机构及市、县(市、区)卫生局的专线联接。郑州市社区卫生系统已初具规模,但社区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信息不共享,社区、医院和管理系统无法互联互通。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市级统一平台,服务终端也未延伸到所有村所。郑州市卫生领域信息化业务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系统分割、相互独立、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系统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三)“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五年后中部地区将得到大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实施,将极大提升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推动郑州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给郑州市的卫生事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城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公共卫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将会进一步增加。第三,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增强,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2.新医改为郑州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提出要完善构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四大体系建设,且提出要加强与完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八个方面,作为保证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并明确了相关的主要政策措施。新医改方案不仅为郑州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郑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加速发展、布局调整、体系完善和体制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3.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郑州市疾病防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郑州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