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研究总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总报告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郑年忠(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课题批准号2013A011)。课题组主要成员有龙江红、杨梅、刘毅、周正文、桂娟、舒滞、张瑶华、刘素平、刘振萍九人。一、简介部分(一)标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二)摘要(不超过500字)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课题批准号2013A011)于2013年底立项,目的是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操作和评价策略体系,改变传统课堂生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以学习金字塔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表现性学习理论等为依据,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为依据,在研究中初步得到以下发现:1.在“活动”中推进语文课堂,是一种改变传统课堂生态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生态。2.在语文“活动”中,应该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按单元确定评价任务(或称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以“活动”为载体,按评价任务(主题)和评价标准,我们逐步完善了作文课、阅读课和高三备考课几种课型的操作模型(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生态,加快了我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步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今后将在完善和推广实验成果方面继续探讨。二、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研究目的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用什么策略来改变教学方式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经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新课程理论,但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等具体实践操作层面还缺乏经验,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特别是传统的“教学观”,如《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2施,下所效也”,这制约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讲授型教学方式依然在课堂上唱主角,师道尊严的传统生态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第一、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教师对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多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在行动层面实施新课程理念,关注不够,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第二、课改前每学期一本书,课改后每学期要完成两本,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加重了。教学理念没有变化,大多数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很多老师更加加大了讲授的力度,有的以至放弃了作文教学,有的老师虽然也布置学生写作文,但是却仍然采用传统的由教师写评语或给一个等次(有的直接按高考标准打分)的做法。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缺陷,依然采用终结性评价,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推进,不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能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等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推广新课程理念,重塑传统课堂生态。我们通过研究语文教学中作文、阅读和备考三种课型开展语文“活动”的操作策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二是学习西方先进的课堂评价理论,研究“教—学—评”三位一体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和评的积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任务的选择常常很随意,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先确定单元主题任务和评价标准,一个单元围绕一到两个主题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活动就能集中开展,有的放矢,重锤敲打。明确了去哪里(主题任务),我们还要研究怎样去的、去了没有(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1)在“活动”中推进语文课堂的实践意义。有人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说明新课程理论这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成了一纸空文。在研究新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把新课程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简化为两个字:活动,课堂在“活动”中开展就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语文课堂引入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意义。语文“活动”犹如远行或登高,传统的课堂犹如不知道远行和登高的终点,《大学》说“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一堂课,我们出发了,但我们不知道应该到哪儿去,一堂课下来我们也不知道到了目的地没有,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能够明确我们一节课的评价任务(学习目标或主题),以及如何评价是否到达的评价标准。这与传统的目标教学和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又有不同,因为它只告诉我们去哪里。而表现性3评价,不但要告诉我们去哪里,还告诉了我们怎么去,最后你可以自己评估到达了没有。因此表现性评价对我们的新课程理论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同样具有实践意义。2.理论意义(1)在“活动”中推进语文课堂的理论意义。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把握语文的特点?这一条有三个关键词:熏陶感染、独特体验和语文实践。我把这三个词概括为一个词:活动。(2)引入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意义。一堂课要有“三维目标”,自有它的原因。但在教学中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目标求全,二是有的语文课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三是只管确定目标,不管实现路径和是否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基本原则”中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理论的理论贡献是:一堂课能够达成的才能算是任务(目标),并且要让学生明白达成学习务任(目标)的路径和自我审视、评价是否达成学习任务(目标)。这一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叶圣陶也说“语文教学是农业,不是工业”。确实语文教育,作为语言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和自然学科比,有它自已的规律,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形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很正常的事情。结合相关理论,我们认为,如果..语文教学环节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那么..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另外我们按主题单元来设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制定目标任务的评价标准,让课堂的主人——学生,既知道一堂课去哪,又知道怎么去,到了没有,这样课堂的教学效4率自然会提高。语文教学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知不觉间传统课堂生生、师生及教学资源的各种生态关系也将发生变化。核心概念1.“活动化教学”的内涵:语文是一门重积累重实践的学科,“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教学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2.“生态课堂”,目前对“生态课堂”有多种理解。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要素,如何在教师导引下,师生和谐融通、动态平衡地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场,生态属性的存在使得课堂始终处于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发展的之中。课堂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集合,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给课堂这个独有的生态集合带来某种变化,进而形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场。我们的课题试图从教师的角度,研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形成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与过去不同的生态场——我们将其名曰“生态课堂”。(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选题的背景1.为什么要实施“活动化教学”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语文课堂太沉闷了,通过调查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对有的学生语文课竟然成了休息课,以至睡觉课。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中说“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是具有活力的,生命就是活力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趋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那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有活力的、有生命的课堂。2.构建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等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5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疑难问题。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重建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学生角色及地位,重新认识教师角色及地位,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交流与交融,“活动化生态课堂”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3.构建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为了提高分数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消极、疲劳、应付地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不适应,课堂教学过程中非生态甚至反生态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益与质量,而生态课堂,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生态的原理和规律,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是“让人成为人”的课堂,教师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活动进行教学,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争辩、共同探究,畅所欲言,呈示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这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国际绿色生态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运动中成长起来的,1987年世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SD)一词。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发表了《里约宣言》,在向各国政府发出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的倡议,随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在国际社会和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很活跃,它强调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身心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概括起来,国际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有:起步较早、理论先行、政府重视。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版)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作者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