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概说(一)中国古代重视教育。主要表现: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教学。第八章古代教育(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人文主义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尤重德育、德行的培养(气节、操守、责任感、使命等)2、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将教育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如孔子将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三大要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心由学。3、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道德为首位,但不忽视知识教育作用,六艺即如此,德智统一观。教学相长。4、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乐感教育,强调人心中是有一种价值自觉地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相信主体功能。5、灵活性。因材施教。6、整体综合性,分科不细密。(三)中国古代教学思想方法: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建立在个性、禀赋有别说基础上。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二、古代学校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寓教育于生产实践,内容是传授经验。教育与生产相统一。2、三代教育:传说夏代已设正式学校,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西周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国学为中央设立,分大学与小学。3、春秋战国时,私学兴盛,形成了官学与私学并重的双轨制。4、汉代教育:官学分:太学;鸿都门学(中央);郡国学、校、庠、序;私学5、魏晋南北朝:太学、国子学、国子寺、南朝四馆。6、隋唐:隋文帝以国子寺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炀帝又为“国子监”。唐中央设“六学二馆”等: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医学、小学、崇玄学。状元柳公权国子学三、国子监1、设置及职权变化。2、北京国子监建筑。3、国子监的机构管理分司。4、国子监学生招入、课程及相关制度管理。拔贡恭报四、书院1、历时时间:宋---清,千余年。2、书院的兴起与发展:(1)唐代书院的性质;(2)北宋初书院的兴起:①兴起的背景:宋初官学制度,政府支持。②四大书院。(3)南宋书院的兴盛:(4)元代书院:(5)明代中叶书院又兴;(6)清代书院的命运。清代书院考课试卷3、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1)内容:《四书五经》及理学书籍;(2)方法:①讲授与自学,重自学,自学之法见朱熹六法。②讲学制度。4、书院的组织机构与学规朱熹五、古代家庭教育1、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2、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1)西周创始,如周公戒子。春秋时孔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2)汉代家庭教育的内容;(3)《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一部家训专著。(4)朱柏庐的《治家格言》。3、家训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弟子规》、四书五经等。朱柏庐六、清代学塾教育既不属于官学,又不全同于家庭教育,多属民间小学教育性质。1、名称:蒙馆、家塾、族学等;2、办学形式(1)教馆(坐馆);(2)私塾(家塾);(3)义学(义塾);3、年龄4、方言5、内容步骤:识字——四书——五经书法——作对——八股清代私塾蒙学课本第九章科举制度科举制:科举即分科举士。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607),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1905),存在近1300年。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及学风等,有较大影响。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一)隋以前选官任士的主流:任人唯亲、任人以尊(门阀)、世卿世禄(二)隋以前选官任士的非主流途径:尊贤、选士。虽非主流,然代有治绩1、三代尚贤选士之例:伊尹、傅说、姜尚2、春秋战国之例:客卿制3、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4、曹操的唯才是举令与曹丕“九品中正制”姜尚曹操九品中正(一)产生:隋大业三年(607年)真正开始。(二)形成:唐朝1、分科类别:常科与制科。2、考生来源:生徒与乡贡。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雁塔题名明代状元服(四)演变:元明清1、元代:选官主要是民族贵族世袭和吏升官,但也举行过科举,元建立40多年后才实行,共进行科考16届,取士仅1135人。(1)三年一届,实行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考试制度,并对不同民族有等级名额之分。(2)四书正式成为考试内容。元仁宗元代状元张起岩(四)演变:元明清3、两级考试:乡试(解试)与省试。4、考试内容不同的科不一样,以进士科最典型。5、行卷。6、录取: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落第;进士第,状元,同年、门生,座主。7、曲江宴会、雁塔题名。8、吏部铨选:身、气、书、制。雁塔题名(三)完善:宋代1、主官由皇帝任命,加强了皇帝对科举的控制和笼络。2、建立殿试制度,形成了较完善稳定的三级考试制:乡试——省试(会试)——殿试。3、三舍法取士。4、进士科录取名额多,录取后厚其荣利。5、宋神宗时规定三年一考。6、防止作弊之治(1)禁止考官与考生攀结;(2)禁止“公荐”;(3)严格“锁厅人”应试;(4)推行“别试”;(5)限制和分割知举权;(6)糊名与誊录考核;(7)特奏名和类省试。宋代状元2、明代:科举始于洪武三年,洪武17年(1384年)颁行《科举成式》,三年大比,永为定制。(1)三级考试①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布政司所在地举行;考期在八月,称“秋闱”,考三场,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中式者称举人,头名“解元”,二名亚元,三、四、五名“经魁”,六名“亚魁”,余称“文魁”;乙榜;鹿鸣宴;中举者即取得做官资格,亦可参加会试。②会试: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春闱);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三场试;考中者叫“贡士,头名“会元”;名额有地区差别。③殿试:即廷试,皇帝亲试(名义上);时在三月初一或三月十五;甲榜中者为进士,分三甲,第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头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焦竑洪武皇帝(2)馆选:状元——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即“馆选”,考取者称“庶吉士”。(3)八股文:八比文、时文、制艺、时艺、四叔文。八股指:破题、承起、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3、清代:清代科举体制在乡试前加“小试”,为最明显变化。(1)小试:即童子试,俗称“考秀才”。女人同乡试。小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阶段。(2)乡试:办法同明,难度远大于明。在各省城举行,考场是专门修建的,食宿官供。各省名额不一;龙虎榜、桂榜;新举人复试有落选者。童生亲供浮票清代举人像(3)会试与殿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在礼部举行,路费官发。会试亦有正副榜。中副榜者不能称为“贡士”,亦不能参加殿试,但可由吏部授低官。殿试在四五举行。(五)废除:光绪31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诏令废除。三、科举制的功过(一)弊端:1、僧多粥少,考中不易,易形成行贿通关的流弊;2、使读书人易养成侥幸心理和不下切实功夫、投机取巧的习惯;3、考试形式死板,束缚思想,耗人心力,往往埋没人才,甚至有些大才拒考。(李时珍、蒲松龄、吴敬梓)4、考试的尤其是殿试随意性较大,功名与学问往往不相称。(二)功:1、打破门阀制度,给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与希望,激励了千余年的人们读书期望培养了中国古代重学传统和古文风气。2、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批正直有才的官吏,为国家民族发展贡献巨大。3、为现代教育和考试制度提供了有用的借鉴。如要培养选拔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人才,考试制度要公平等。科举入仕显名之士苏轼,北宋进士,官至知制诰。文学家、书画家。他任杭州太守时,曾主持治理西湖,筑“苏堤”。文天祥,南宋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政治家、文学家。一二五六年文天祥的殿试策文切中时弊,直言不讳,批评皇权,提出要改革、要自强不息。汤显祖,明代进士,官至礼祠司主事。文学家、戏剧家,入仕十五年,致力著作,人称“东方的莎士比亚”。徐光启,明代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政治家、科学家、近代科学家文化的前驱,是介绍西方科学入中国之第一人。翁同和,清代状元,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两朝帝师,政治家。中国近代变法图强的先驱,他出身仕宦家庭,叔侄联元,大魁天下。蔡元培清代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一、中国古代典籍数量:《中国丛书综录》收入共38891部。其实当不下七、八万部。不过,统计不易,一部书的多少也太悬殊。第十章典籍藏书二、中国古代典籍形态从文献载体看,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有以下几种形态:甲骨文典籍-------刻写在甲骨、兽骨上的文献。从清光绪末年到1991年,出土约15万片,虽然为商代占卜所用,但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可考知最早的文献。金文文献------铸在青铜器、的铁器、金银上铭文文献。主要是商周秦汉时代的,以周最多。石刻文献------主要分碣文、碑文、摩崖文文献。碣石指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的石柱,著名的碣石文献如石鼓文。碑刻文字始于西汉,东汉碑文大兴,以后各代甚多,除了用于丧葬外,还用于纪功纪事、修桥、修路、建庙、修观、题名、刻经(如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等。刻于天然崖壁上的摩崖文历代也有很多。简策文献--------写在竹简、木简上的典籍文献。可能商周已有,至三国时一直是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文献形态。帛书典籍-------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典籍。殷墟中便发现有丝帛。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30余种。“卷”当由帛书而来。纸本典籍纸的出现: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发现绘有地图的黄纸,为西汉文帝、景帝时纸。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到了东晋,纸才取代简牍。纸质文献形制:卷子(六朝到唐五代流行,一般高约一尺,长度无定制,十卷为一帙);经折装(把卷子改成长方形册子折叠起来用木板夹住,唐后期出现,11世纪才取代卷子);蝴蝶装(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页一页重叠用浆糊装订。唐代已有,到北宋逐渐取代经折装);包背装(折叠装订后两面有字,起于元代,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线装(大约兴起于明中叶)。三、中国古代典籍的特点:1、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典章制度等等。2、系统有序:经、史、子、集顺序;经学为纲为尊,众学为从。四、中国典籍的目录分类(一)图书分类1、刘向《别录》---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专著。2、刘向、刘歆父子《七略》---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经)、诸子略(子)、诗赋略(集)、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分法)3、西晋荀勖四分法:《中经新薄》---甲(经)、乙(子)、丙(史)、丁(集)。4、东晋李冲新四分法:《晋元帝书目》--甲(经)、乙(史)、丙(子)、丁(集)。南朝多用此法。5、初唐君臣对新四分法的确立:《隋书经籍志》--------直接以经、史、子、集顺序和名称分类。为后世图书分类广泛采用。(二)目录类型1、官藏目录--------官方藏书目录。如《七略》、《崇文书目》(宋代)等。2、私藏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钱谦益《绛云楼书目》等。3、史志目录--------主要指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及相关“补志”书目。4、专科目录--------经学目录、小学目录、史部目录、子部目录、集部目录。5、特种目录--------举要目录、丛书目录、知见目录、经眼目录、禁毁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等。五、中国古代四部典籍简介(一)经部典籍1、经书:经书是经典之书,“经”在这里的意思是引申义,有典则法规、通用常行的意义。本来各家皆有其经典,不过我国四部分类所说的经书,专指儒家典籍,包括儒家经典、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及小学类典籍。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范围: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10类。收书1772部,20427卷。3、经书范围的拓展:(1)六经-------最早出现,《庄子·天运》中已称之,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先秦时六经为诸子各家所习。(2)五经-------始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因《乐》失传。(3)七经------

1 / 1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