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检测:模块检测卷一-Word版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模块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考古学对含玉器的遗存的大量发现,获得的玉器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越了从传世玉器中得到的信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因为考古学发现的玉器数量多,还因为相当一些学者坚持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考古学发现的玉器。我们的玉器研究,迄今基本上仍停留在“实事”阶段。所谓“实事”,就是要在认识上搞清楚什么是一件玉器,以及一件玉器或一件玉器中的各个构件有怎样的材质、工艺及功能等。例如,玉佩便是由多类、多件构件组合成的一件玉器。当人们审视玉佩时,不能把玉佩的各类构件看成是“一件”“一件”的玉器。另外,还要把玉器放在考古学所说的“具体单位”中进行考察。房屋、陶窑、墓葬等都属于考古学所说的“具体单位”。从研究情况看,墓葬内的遗存的共生状态,更具典型性。埋葬死者,是生者以视死如生的观念去送别死者进入虚拟世界继续其现实世界的生活,葬仪、葬制乃至墓葬便成了生者现实世界生活的投影,所以通过墓葬中的遗存能贴近地探知死者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可以说,想要通过玉器处在何种关系中来把握玉器本体固有的文化与社会属性,就要将玉器置于如墓葬这样的“具体单位”中去求索。完成了“实事”的考察后,就可以进行“求是”的探索了。“求是”,就是要观察发现玉器是否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做出符合其内在逻辑的释读。要实现“求是”的研究,就需要将上述含玉器的“具体单位”置于同一考古学文化墓地内,进行共时的同一空间和历时的不同空间的“具体单位”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的考察,从中识别出这些“具体单位”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将这些识别出来的“现象”置于考古学文化中,认真审视,以求证、补充、修正乃至完善认识。完成了“求是”的探索,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将“求是”的研究升华到“通古今之变”的境界。“通古今之变”,就是知文化、社会和国家(政权)形态这三者或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任何二者的兴替发展和演变规律。玉器研究升华到“通古今之变”的境界,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摸索出“中国文化怎么办”的策略。而我们距“通古今之变”的研究境界还有着很远的距离。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可借鉴空三足器的研究,专家通过空三足器的演变,观察到黄河流域史前不同文化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和同一考古学文化中的不同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文化因素的碰撞、吸收、融合,很有意义。(摘编自张忠培《中国玉器与玉文化研究之道的思考》)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玉器的“实事”研究是指要完整清楚地认识玉器,不要错把玉器的各类构件当作一件玉器来理解。B.借助墓葬中的遗存能贴近地探知死者现实世界的生活,因此墓葬内的遗存的共生状态更具典型性。C.对玉器的“求是”探索须从遗存的时空关系角度进行观察,认识其内在逻辑。D.“通古今之变”的境界,要求能从每一件玉器中探求到文化、社会和国家形态的兴替发展或演变规律。解析:A项,概括不完整,“实事”研究还包括把玉器放在考古学所说的“具体单位”中进行考察。B项,乱加因果,第二段中“埋葬死者……所以通过墓葬中的遗存能贴近地探知死者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是对“墓葬内的遗存的共生状态,更具典型性”的阐述,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正确,文中有“‘求是’,就是要观察发现玉器是否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做出符合其内在逻辑的释读”的内容。D项,“从每一件玉器中”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要从探求文化、社会和国家形态的兴替发展或演变规律的角度进行玉器研究,达到“通古今之变”的境界。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两种不同来源的玉器信息数量、质量的比较,论证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玉器的作用。B.文章第三段诠释了“求是”这一概念后,又对怎样达到“求是”这一研究境界作了进一步论证。C.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了“通古今之变”这一研究境界,特别强调了实现这一境界的意义。D.文章提出问题,然后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三个境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解析:A项,文章第一段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对含玉器的遗存的发现获得的玉器信息与传世玉器所含信息进行比较,指出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玉器,能发现更多更有质量的信息。B项,文章第三段首先诠释了“求是”这一概念,然后指出要将“识别出来的‘现象’置于考古学文化中,认真审视,以求证、补充、修正乃至完善认识”。C项,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通古今之变”的内涵及这一境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D项,“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三个境界”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对“实事”“求是”“通古今之变”三个研究层次的论证,最后针对“通古今之变”这一境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考古学方法来考察考古学发现的玉器,使人们获得了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B.在“具体单位”中考察玉器,实际上是试图求索玉器本体固有的文化与社会属性。C.将含玉器的“具体单位”置于考古学文化中审视,就可获得对玉器的完善的认识。D.如果从对玉器的研究中发现并借鉴文化演变规律,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解析:A项,根据第一段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还因为相当一些学者坚持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考古学发现的玉器”可知,此项正确。B项,由第二段“想要通过玉器处在何种关系中来把握玉器本体固有的文化与社会属性,就要将玉器置于如墓葬这样的‘具体单位’中去求索”的内容,可知此项正确。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将识别出来的一些“现象”置于考古学文化中,认真审视,以求证、补充、修正乃至完善认识,选项将句子中的目的关系错解为条件关系。D项,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如果玉器研究达到“知文化、社会和国家(政权)形态这三者或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任何二者的兴替发展和演变规律”,就“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摸索出‘中国文化怎么办’的策略”,此项正确。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怀念王富仁谢保杰我真正见到王富仁老师是在2001年秋冬之际。钱理群老师在鲁迅作品的讨论课上,说他要请五位顶尖的鲁迅研究专家来给大家讲课,其中就有王老师。一天晚上,王老师来了,人很精神,笑盈盈的。也许那天话题本身有点沉重,讲课的时候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笑语盈盈。那天的王老师从头至尾都是激越的,有点嘶哑的嗓音蕴蓄着充沛的情感,说到激动时,似乎要拍案而起。我在下面听着,又觉得随和的王老师骨子里有“硬”的东西,和他正在讲述的鲁迅在内在里是相通的。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我认为同样是处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鲁迅的小说《药》的写作没有《故乡》来得自然。这当然不是什么新观点,已经有人进行过类似的分析。王老师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的批评是严厉的。他认为我的判断不准确,不准确的原因是对鲁迅的作品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而得出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跟着王老师读书,其他事情可以通融,但关于鲁迅的事,一点都不能含糊。去年7月末,我听说王老师病了,肺癌。我非常震惊。第二天,我没和王老师打招呼直接去了301医院。病房里很安静,王老师睡着了,我就在他床前的凳子上坐了下来。看到老师头发、胡子、眉毛都白了,手臂因为注射药物而淤积着黄色的瘢痕,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王老师醒了,看到我情绪低沉,说你们都不要当回事,咱们都是搞文学的,生老病死,咱们都懂。王老师说现在情况很好,化疗结束还要回汕头上课。2017年5月2日的夜晚注定是一个黑暗的夜晚。九点钟左右,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令我惊呆了,有人说王富仁老师刚刚去世了。我一点儿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坐不住了,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我找到王老师儿子肇磊的电话拨了过去,那边传来低沉的啜泣声。我立即取车出门,大约10点10分,我到达中日友好医院西门。安排妥当,已经快凌晨了。大家互相安慰后,陆续回去了。最后,只剩下我和肇磊。我说,我来得比较晚,想在这儿再待一会儿。初夏的夜黑沉沉的,太阳消失,黑暗行进,周围是那么安静,偶尔有车驶过。王老师是睡着了吗?记忆中老师笑意盈盈的样子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像电影镜头一样。①在我的左边,黑魆魆一片,像乌云一样浓重的黑暗是元大都城垣遗址。②北京的五月,几天前还是繁花堆满枝头,一转眼已经是落花飘零,绿叶不可遏制地生长。春天似乎还没离去,夏天已经来了,那么出人意料,让人感觉到季节的残忍。王富仁老师76岁去世,让我们痛惜不已。王老师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他的文化理想还未实现,他大海一般波涛汹涌的文章还未完成,他内心一直闪亮着的启蒙之光至此熄灭,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批判精神、自省意识至此中断。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他论辩的激情与气势,见不到他温和的笑容……他“死在路上”。呜呼哀哉!王老师去世以后,我把他几乎所有的著作收集起来,摆在一起,很多著作的扉页上有他大笔如椽的签名,都是他送给我的,这当中最耀眼的是他的博士论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这部诞生于八十年代启蒙大潮中的论著应该是他一生最杰出的贡献。在这部著作中,他运用自己的话语,隔着辽远的时空,向伟大的先行者——鲁迅先生致敬,其开天辟地的豪情令人惊叹。在当时僵硬固化的思想界,那是一代学者内心的启蒙之光。(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富仁老师为人随和,在工作、生活中和同事、学生相处得很好,但一谈到鲁迅,就不再是笑语盈盈,而变得严厉较真起来,不肯通融。B.王富仁老师看到我情绪低沉,明白我的心情,知道我担心他的病,就以生老病死的道理劝慰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我。C.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他以“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的动作描写,把自己刚得知王老师去世的消息时内心产生的巨大震动表现了出来。D.本文有感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师生间的感情,也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关注,对社会进步、思想启蒙的关切。解析:A项,“但一谈到鲁迅,就不再是笑语盈盈,而变得严厉较真起来,不肯通融”表述不当,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就不再是笑语盈盈”是说王老师那一天讲课时的情形。B项,文章第四段中,“我”得知王富仁老师患肺癌后,极其伤心,王老师劝慰我说“不要当回事,咱们都是搞文学的,生老病死,咱们都懂”,还表示“化疗结束还要回汕头上课”,面对疾病,态度达观积极,该选项正确。C项,文章第五段中“我一点儿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当时的震惊,该选项正确。D项,该选项是对文章写作特色和思想主旨的概括,是正确选项。答案:A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可从内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角度来回答。①处是王老师去世后,对周围环境的描写,“黑魆魆”“像乌云一样”给人沉重的压抑感,表现了作者的哀痛。②处写季节的残忍,烘托了王富仁老师的去世,发出了他“死在路上”的悲叹,表达了无限惋惜之情。答案:①营造肃穆沉重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王老师病逝难以言喻的哀痛。②语带双关,借季节转换,表达了对王老师逝世的痛惜。6.作为回忆王富仁老师的文章,本文多次谈到鲁迅先生及鲁迅作品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文章是回忆和悼念王富仁老师的,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