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摘要: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手段都是计划和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微观与宏观、经济与社会,目前与长远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从理性上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上有效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个调控方式,充分发挥它们的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是我国当前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就如何运用计划与市场调控方式的问题作些分析探究,提出建议性意见。其旨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调节手段,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效地运行,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词:市场经济;调节手段;计划;市场第1页共26页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我国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她标志着我们不仅在认识上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义上讲,是以市场为载体,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社会经济形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没有不干预的调控经济的政府,也没有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强化的,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譬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计划手段如此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宏观计划管理。这就是说计划与市场是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两个最基本的手段。因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2计划与市场理论的确立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货币关系将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所代替。可见,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发达的社会,是实现了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化,第2页共26页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化的社会,鉴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确实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范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提出并着手解决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是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他一再强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允许自由竞争,才能保持无产阶级与农民群众的联盟,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列宁把“新经济政策”付诸实践,不但允许发展自由贸易而且国营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市场原则,给企业在市场上从事贸易自由。这就已经孕育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但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列宁并没有认识到不仅在“过渡时期”,就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必将存在并且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认真总结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撰写和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时期都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承认价值规律的一定调节作用。但是,斯大林只认为生产资料是商品,且只是形式上的商品,而实质上不是商品。他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的主要手段是计划,社会主义可以保留市场,但市场不能成为经济调节的主要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都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以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也相应地由市场调节转变为计划调节。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科学论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诚然,这种体制对于我国当时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无疑起过巨大作用。但在那个年代,过分强调和实行单一的计划,将商品、市场拒之门外,行政命令、计划指挥、“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地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们生活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愈来愈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寻求新的方式,开辟新的途第3页共26页征,建立容纳和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改革的全新课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思想方式。这就为探索我国新的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萌芽的起点。尔后,一直围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尤其是对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经历了一个认识上逐步深化,实践上不断前进的过程。纵观这一历史轨迹,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计划与市场思想观念的萌芽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且提出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实际上提出了计划与市场以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第二,计划与市场的正名阶段。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把市场调节正式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这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正确认识上迈开了实际性的一步。第三,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深化阶段。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其中,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1]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这是关于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之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四,计划与市场关系正式确立阶段。1992年春,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冲破长期以来姓“资”、姓“社”的思想襟固,摆脱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成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果断宣告:“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第4页共26页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十四大”政治报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科学的阐述,并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正式确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从理论上更加深化。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十四大”以后的20多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体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在企业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从各方面规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说,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改革的主题,是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生动的社会实践更新了人们的认识,深化了认识又有力地推动着实践的前进。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创新正是循着这一辩论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市场等经济范畴的思想理论观点,然后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寻求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艰难曲折历程中,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许多宝贵的理论观点,是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紧接着用三章的内容分别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内涵及特征;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与市场须臾不离,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当说是侧重理性上的分析和探究。最后一章论述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利用各自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则是注重实际上的应用。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它似一根红线,贯穿全文,层层展开,首尾衔接,浑然一体。第5页共26页第二章计划与市场的内涵及特征2.1计划的含义及其特征2.1.1计划的含义何谓计划?从一般意义上讲,计划是人们对未来活动的筹划和安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人们不论办什么事情,都有了一个事先设想和安排的问题,这说的就是“计划”。经济运行中的计划,是政府在充分认识和遵循按比例规律、价值规律、市场供求规律的情况下,实施相应的计划管理和计划调节,以保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乃全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比如,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人口与社会协调计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计划、企业改革实施计划、价格管理与调控计划等等,都是宏观计划的范畴。计划,既包括政府制定计划的一系列行为,也包括实施计划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等过程。2.1.2计划的特征为了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过去传统计划管理体制下计划管理的不同;也为了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计划与微观市场的不同,有必要认识计划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在宏观管理中正确发挥计划的职能,真正搞好计划管理。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具有以下一些特征:2.1.2.1计划具有宏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管理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重要形式。因而它必然具有宏观性或总体性。这种宏观总体性,突出表现在,计划不是包罗万象的,而是宏观部署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第6页共26页管,计划统辖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不是包缆一切,只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运行速度、经济结构、生产规模、产业布局及其重点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它不包括对企业或其它自主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微观方面一律放开,独立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市场调节而言,计划也不是包罗万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社会需求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求的。正是这一原因,市场细分,市场定位,是包罗万象的,覆盖整个社会需求。而计划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而对众多的市场需求,包罗万象的市场细分计划是不予过问的。2.1.2.2计划具有战略性从本质上讲,宏观经济计划实质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一是从计划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比例、发展速度以及应取得的宏观经济效益;协调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等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家从宏观战略高度,全面考虑,通盘安排,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二是从计划的期限看,计划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管理,是在认清基本国情,掌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进行远景预测分析,提出并指导解决未来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带战略性的基本问题,确定未来长期内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综合协调的纲要领性目标和将要达到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