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解读摩西之《唐诗的江山》特别推荐摩西老师的系列文章,如果说唐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通过摩西老师充满韵律的文字,那些气象万千的诗歌与充满血气的诗人则从历史中再生,散发出新的光芒。文学是关乎心灵的艺术,而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往好里说,常常不过是变成文学的“知识”或是文学的“历史”。从现有的语文教研来看,摩西老师的文章并不能找到合适的分类,甚至在语文课程网上都没有贴切的栏目可以放置。他的写作,让我们思索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个人生活的深广、心灵的诉求,怎样才能与专业相结合,从而令每一位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唐诗的江山序摩西公元7世纪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当时的欧洲还在蛮族入侵的噩梦中沉睡,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拜占庭发生福卡斯政变,两年以后,发动了与伊朗的战争;穆罕默德在7世纪初从麦加徙往麦地那,这次迁徙被称为“徙志”;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日益衰落,终于在7世纪初被阿拉伯帝国消灭。在中国,公元618年,15岁的隋恭帝杨侑,在即位只有半年之后,被李渊废为希国公,之后不明不白地死去,隋朝灭亡。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地相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他自称始皇帝,并且规定其即位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是,秦朝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时间,就被刘邦推翻,这个伟大而短命的朝代只是充当了更伟大的朝代――汉朝的开路人。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几乎没费什么大力气就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可是,秦朝的历史再次重演,隋朝只存在了37年时间,就被唐朝所代替。唐朝存在了290年,在那之后至今的漫长时间里面,唐朝这个词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象征着那个中国人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代。一千多年后,一支摇滚乐队还以“唐朝”命名,在他们的主打歌《梦回唐朝》中,他们唱道: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沉默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香愁雪!映不出山和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梦醒无酒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辞赋满江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唐朝乐队《梦回唐朝》诗、酒。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象一个三角形的箭头,指向通往艺术与美的最高境界。当唐朝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甚至清晰地听到只能属于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的笑声与哭声,看到他们的命运的沉浮人生的际遇,完全归功于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这个词在那个时代逝去之后,几乎成为了汉语词典中最富神奇魅力的一个词语,这个词,就是唐诗。最伟大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学者们谈唐诗,大多从初唐四杰说起,而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却把王绩作为唐朝的第一位诗人,后来很多学者也认同这个说法,于是唐诗选本经常也就从王绩开始了。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是隋朝著名的文士王通的弟弟。从小就有才名。十五岁的时候,他谒见隋朝重臣杨素,应对流利,一座皆惊,称他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他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官职,但是却不想当官,推托自己有病,辞官归家,朝廷又让他当六合县县丞,但是他还是不理政事,整天喝酒。隋末大乱,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将安之!”(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司马迁说:“人穷则返本。”王绩看来是深谙此道的,于是他干脆借口自己得了中风,连夜驾一条小船,返本――回到故乡去了。王绩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渊征他入朝,在门下省任待诏,他的弟弟王静问他:“待诏这工作还干得愉快吗?”王绩回答:“待诏这官俸禄太少,又没有升迁的机会,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只是每天官府供应三升酒,还算不错。”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江国公陈叔达听说之后,说:“三升酒怎么够王先生喝的呢?从今天起,每天供应他一斗!”从此,王绩就得了一个雅号,叫“斗酒学士”。王绩嗜酒如命,他听说主管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于是主动请求当太乐丞,目的就是为了能经常从焦革和他妻子那里要酒喝。这让人想起晋朝的阮籍,当他听说步兵校尉府厨房里有数百坛美酒的时候,主动请求降职担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为了弄酒喝,当校尉府里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后,阮籍就主动辞职了。而王绩离开太乐署,则是因为焦革和妻子相继去世,他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于是弃官还乡。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在理论上也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辞官回乡之后,他在自己的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是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除了用以标明自己的酒量之外,也是向他最崇敬的东晋隐士陶渊明致敬,因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于是王绩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众所周知,陶渊明也酷爱杯中之物,王绩诗里曾说: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舆且长歌。不过,王绩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不仅是因为他也爱喝酒,还因为王绩仕途上的失意使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走上了隐居的道路。王绩的字“无功”是他自己起的,他自己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说: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这个字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见道家思想对其影响之深,但是王绩的思想也不独守一派,儒家、佛家思想也对其有影响,这也体现了唐代之后文人的最大特点:三教杂糅。王绩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之外,还擅长弹琴,妙于占卜算卦,独步当时,但是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属于未来的诗歌。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这首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把每个字称为“一言”,所以这种诗就叫“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但是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做严格的要求。而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句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就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就称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就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这首诗是傍晚,作者在故乡东皋眺望有感而作。在官场漂泊半生之后,王绩突然发现,自己竟无所归依,也许是无人了解自己的才能,也许是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又看不上眼。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落晖映照着山林,作者静静地看着牧人们驱赶着牛羊,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相都不相识,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悲哀。于是,在这傍晚的余晖里,他想起了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叔齐兄弟了。袁行霈则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道:“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的确,受齐梁宫体诗和初唐上官体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写出“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的诗句,如上官仪的“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已丝毫看不出男儿气。而王绩的《野望》,无疑在这脂香粉浓的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扭转了齐梁余风,唐朝终于开始有了男人写的诗歌。学者说,这首诗不妨可以认作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先声,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属于未来的诗。因此,后人认为,不仅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唐诗最伟大的一页,都是由王绩这个酒徒揭开的。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这时,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有不足,在境界上还欠壮阔,这些任务,就由后人去完成吧。多年之后,他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名字叫王勃。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西方有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话说的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很多天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少年得志挥斥方遒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作《汉书注》,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注解,直到今天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还是使用的他的注。王勃九岁读到的时候,居然给颜师古挑出了一大堆毛病,还写出了十卷《汉书指瑕》,一时震惊海内。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刘表荐于朝,两年后,应制科,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散朝郎之职。此时的王勃,年仅14岁,还是少年。此时的王勃,和那个正如东方日出的帝国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时代的自信与豪迈通过人生际遇转化成他满满的骄傲,再通过他的笔端抒写出来,即使是痛,都痛得自信,痛得潇洒,痛得壮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总是一个最痛苦的主题,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之后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每一幕,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钝刀,在割着人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因此,离别的诗句总是让人黯然神伤几乎已是不易之道。可是,这首诗却一反常态,首联以一组工整的对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的画面,仿佛在这离别之时,城阙与山河都肃立两旁,站成一旅威武严整的仪仗队,为朋友送行。第二联安慰朋友,离别是为了“宦游”,“宦游”二字颇有深意:虽则是离家远行,但也是展翅高飞,即使是背井离乡,也是为了日后的衣锦还乡。因此,暂时的离别不算什么,因为男儿远行,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联是传送至今的名句,多认为是从曹植《白马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用而来。不过王勃在这里突出了“知己”二字,在勉励朋友的同时,又注入了友谊的温情;最后一句似戏谑,提醒朋友勿作小儿女态,而应放眼未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说“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这时的王勃,已经从散朝郎任上离职,应唐太宗的儿子,沛王李贤之邀,担任沛王府修撰。《唐才子传》中说当时王勃文名遍于天下,出重金请他写诗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润笔都可以过得相当的宽裕。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先磨墨数升,再酣饮美酒,然后蒙头大睡,醒来之后拿笔就写,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王勃可算早出名中的翘楚,但是,也许正由于出名太早,对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无法看真切,加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王勃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很快,他就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稀里糊涂的文字狱严格意义上讲,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明的朝代,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即使象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公然攻击前代皇帝,李商隐在《马嵬》中调侃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没有象别的朝代一样马上被定为“大不敬”,抄家,充军或者诛灭三族。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文人写作就没有禁区,专制社会总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话题,而涉世不深者一旦涉及,引来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祸,立储问题就是这些敏感话题中的一个。专制社会,天下为家,君主视天下为私产,统治权传子而不传贤,暴力争夺,阴谋篡取成为中国古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