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考纲要求]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生用书P90]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区别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增加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等内容评价进步性: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2[思维导图]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关系[轻巧识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个阶段: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个革命: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四大成果: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兴起国民大革命。[误区警示]“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主题一三民主义的内容、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史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史料三……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欧、美为何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均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问题]史料一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何强调“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史料二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史料三中主张建立平等世界的措施及实质是什么?3[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信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将矛头指向了满清反动政府,实质是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2)史料二信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3)史料三说明资产阶级主张实行民生主义,进行以土地为核心的社会革命;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史论拓展]三民主义的内涵、评价1.内涵(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2.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3)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主题二新三民主义的“新”的含义及评价[要点拓展]1.“新”的含义4(1)内容新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评价(1)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史料探究]新三民主义的特点[解读]史料①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1)史料信息①主要表明新三民主义是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离开三大政策,就不是新三民主义。实际说明了要注意区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②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2)史料信息②表明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总结中国多年革命经验教训,借鉴了俄国革命的经验而提出的,它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③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最低纲领,基本上5相同。↓(3)史料信息③表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反帝反封建是两者的共同目标,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史学新论]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史界观点】观点一“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观点二“中国中心观”模式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自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观点三“传统—近代”模式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观点四“帝国主义”模式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6【思考感悟】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如何选择?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化”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念,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欧洲还是中国”。[对点训练](2015·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三检测)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将中国近代史看作①“冲击—反应”模式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②“侵略—革命”模式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③“早期启蒙”模式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A.①和③B.①和②C.①③和②D.①和②③解析:选A。①和②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或革命是受到西方的冲击或影响,但是③认为中国近代化是受到自身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①认为近代化是受到外力的作用,③认为近代化是内因的结果,因此根本对立。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7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2.(2014·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选C。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项错误。3.(2013·高考安徽卷)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孙中山言论的主旨。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民生主义)与种族政治两大问题(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同等重要,故排除B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平均地权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84.(2013·高考广东卷)“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中“革命”“剪掉辫子”“独立”等词语来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歌谣。据此可知,“鞑子”指满洲贵族,这一称呼体现了一种不正确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当时这种思想已经影响到民众。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反帝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流,故D项也排除。5.(2012·高考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选C。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