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电影文学第六章电影文学•第一节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一、电影文学的概念•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艺术独特的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二、电影与文学的互动•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体现为电影对文学的借鉴和文学对电影的倚重。•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系统性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源;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许多作品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名作,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在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创造了难忘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经典名片,都是以文学原著为基础的。二、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更是密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但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被搬上了银幕,一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对象,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著名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向影像倾斜,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反倒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互动,即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第二节电影剧本的特点•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剧本并非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电影剧本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第二节电影剧本的特点•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应能“看见”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能给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第二节电影剧本的特点•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是否能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衡量电影剧本文学价值的主要依据。•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仅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基础,影片能否充分反映剧本的文学价值,甚至有所超越,取决于电影导演的完美处理,以及演员、摄影、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的共同创造。第三节电影剧本的创作步骤•电影剧本创作之前,应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又是被具体落实为一些步骤的,这些步骤就是故事梗概、分场大纲、文学脚本、电影剧本、排序列号、分镜头剧本。•故事梗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发展前提或故事提要,是描述故事基本情节的简要文字稿。•分场大纲是按顺序编排剧本中的所有场景,并对每个场景中的事件做简短说明。它无须对白,也不必进行详细叙述。•撰写文学脚本是电影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步骤,它是用文学手法讲述电影故事,读起来很像一部注重细节描写的短篇小说。第三节电影剧本的创作步骤•电影剧本有时也称作分场景剧本,是将文学剧本转化为分镜头剧本的过渡形式。•其内容包括有关地点和场景的简要说明(如内景、大宴会厅——傍晚),有些剧本还会为每场戏编排序列号,不过对此并没有硬性规定。说明文字下面是有关场景与演员的描述,之后才是每个角色的对白和适当的舞台提示。但这里并不涉及机位设置或详尽的拍摄说明。•编剧通常可以把电影剧本作为一个完整的剧本交给制片人、导演、电影厂或经纪人。•电影剧本的完成就意味着编剧任务的完成。第三节电影剧本的创作步骤•关于分镜头剧本,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做法,但分镜头剧本应该把电影剧本中涉及的场景、人物、对白与表演等内容分成单个镜头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注明摄影机的角度、位置及运动方式,说明镜头转换的手法和技巧(比如淡入、切至、叠化)。•有时对白或者场景说明能为镜头运用提供一些思路,但是分镜头剧本中这样的技术说明一般是由导演而不是编剧最后确定的。第四节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电影剧本有一套专用术语,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比较专业,至少看上去比较专业。•这些术语如“角度对准”(Angleon),比如一个叫BILL的人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主要表现”(Favoring),BILL在一个大的广场上,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另一个角度”(Anotherangle),换个角度的摄影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更宽的角度”(Wilderangle),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新角度”(Newangle),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视点”(POV),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第四节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反拍角度”(Reverseangle),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视点”(POV)互反;•“过肩镜头”(Overshoulderangle),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地进行分割,是很常用的类型;•“运动镜头”(Movingshot),有推、拉、摇、移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立即考虑的问题;•“双人镜头”(Twoshot),BILL和SALLY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摄影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摄影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第四节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近景”(Closeshot),强调SALLY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插入镜头”(Insert),某物的近景,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影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以上是电影剧本镜头描写的有关术语,看个成形的电影剧本自然就全明白了。第四节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具体的写作格式是这样的:场景说明要用黑体,时间、地点要用黑体,居左。•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用黑体标出。•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用黑体,居中。•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还需要标明摄影机的关系,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第五节电影剧本的写作要求•第一,故事要有吸引力,必须创造角色冲突和营造表面张力。•营构吸引力的方法很多,但创造角色冲突和创造表面张力无疑是最常用的两种。•角色冲突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具体的方法是:1、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如电影《怒火风暴》中,主角刚刚经历完痛苦的劳狱生涯,他出狱时,一心想见自己的妻子,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认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纪录而歧视他;2、当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结把他们拉在一起,好戏便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个交际广泛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因为环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须搬进家里和妈妈一起住,试想媳妇和婆婆硬被拉在一起会是怎样。第五节电影剧本的写作要求•创造故事表面张力的方法,通常有四种。•(1)设置悬念。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却不知道,如故事中的主角闯进了敌人的基地,有支枪在黑暗处伸出来瞄准着他(观众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敌人就快要开枪了,观众也开始为主角担心;•(2)让你的观众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主角的母亲病了,而他的全部财产只有一百元,于是他便去赌场碰碰运气,运气很好,主角不停地赢钱,已有几千元,有足够的医药费了,但他一味逞强,继续赌下去,结果输了一局又一局(观众已知他已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连手上的一百元也输了,最后还去借高利贷(他用错误的方法企图达到目的);第五节电影剧本的写作要求•(3)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在时间限制,如定时炸弹,能够给观众造成紧张的情绪,并且这股紧张情绪能维持一段时间。还有十二个小时,陨石便会撞击地球,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会死亡(《陨石撞地球》),这辆巴士必须维持在时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则车上的炸弹便会爆炸(《生死时速》);•(4)使用转折点能制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观众的预期心理,加强情节张力,从而延续观众对故事的兴趣。转折点最常出现于故事的前段和后段,剧本前段的转折点一般用于开启故事和陈列出主角即将面临的各项选择,至于后段的转折点则指向主角解决危机,收拢故事。如影片《生于七月四日》,主角在故事开始面临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要不要参加越战,主角最后选择参战,走上战场,但好景不常,在战争中主角被打跛了双脚,后半生要坐在轮椅上渡过,原本爱国主战的他经历了多件事件后,改变了想法,导致故事结局出现了很出人意表的转折点,他由主战派一变成为反战派,从而带出反战的主题。第五节电影剧本的写作要求•第二,人物个性须独特、鲜明。•第三,主题的开掘要深浅适中。电影是比小说更接近于大众的艺术,一部电影,博士在看,文盲也在看。除了个别探索性、实验性的剧本以外,一般来说,电影追求的是雅俗共赏,故而其主题的表达应该是深浅适中的。•第四,要适合拍摄,即要具有可视性。•第五,把握叙事结构中的蒙太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