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碱性,此时,[H+][OH-]。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处理是体内酸碱平衡的关键。()7.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8.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缓冲。()9.通常情况下,323COHNaHCO的比值保持在120,血浆pH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10.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H2CO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11.肺排泄CO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CO2、[H+]或pH值和PO2变化有关。()12.据研究估计,机体通过肺排泄CO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化学缓冲作用的4倍。()13.因H2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1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压高,这是因为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对血流的阻力较小,而出球小动脉细而长,对血流阻力较大。()15.肾血浆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有效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16.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17.ADH是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尿浓缩,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18.磷酸肌酸分解伴有对H+的摄取,而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不伴有有对H+的摄取。()19.通常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值高于血液。()20.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三)单选题1.机体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故称碳酸为A固定酸B挥发性酸C强酸D弱酸2.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A323COHNaHCOBPrPrHNaC323COHKHCOD22HHbOKHbO3.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A排汗B排尿C呼出二氧化碳D排出大便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C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D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5.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A葡萄糖B蛋白质C钾离子D钠离子6.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7.引起ADH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A循环血量减少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以上都不是8.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A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B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C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D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9.由于乳酸的pKa4,故在体条件下可解离成H+和乳酸根负离子的乳酸数量为A1%B99%C40%D50%10.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的A磷酸盐化合物B重碳酸盐C蛋白质和氨基酸D以上都不是(四)名词解释每题2-4分,共20-40分1.酸碱平衡2.酸、碱和pH值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4.碱贮备5.排泄6.肾小球滤过作用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8.运动后蛋白尿9.酸碱平衡紊乱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五)简述题每题4-6分,共20-40分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硷调节作用的原理。3.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硷平衡中的作用。4.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六)论述题每题8-10分,共16-40分1.试论述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2.论述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骨骼肌细胞内的酸硷缓冲作用。3.试论述肾脏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方式。参考答案(一)填空1.含量比例2.酸碱3.小于大于4.成酸食物成碱食物5.弱酸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6.碱储备碱储7.排泄器官8.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9.上皮细胞10.ADH11.高于酸硷缓冲能力12.乳酸13.细胞内血液缓冲体系(二)判断题1.对2.对3.错4.对5.对6.对7.错8.对9.对10.错11.对12.错13.对14.对15.对16.对17.对18.错19.错20.对(三)单选题1.B;2.A;3.D;4.B;5.B;6.D;7.B;8.A;9.B;10.C。(四)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2.酸、碱和pH值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而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4.碱贮备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5.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6.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8.运动后蛋白尿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9.酸碱平衡紊乱人体因某些疾病的影响,可使机体物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甚至缓冲体系以及肺、肾功能受到影响,这些均可引起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简称酸碱失衡。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因NaH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五)、简述题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安静条件下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即(1)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的CO2和H2O进一步结合形成的碳酸;(2)含硫氨基酸氧化所生成的硫酸,含磷的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所产生的磷酸,糖代谢中产生的乳酸和丙酮酸,脂肪酸氧化所产生的酮体等。由于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体外,故称固定酸;(3)人体也可从外界获得一些酸性物质,如调味用的醋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但这些外源酸性物质数量很少,不是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血浆缓冲体系包括:323COHNaHCO、4242PONaHHPONa、PrPrHNa(Pr代表蛋白质)。其中,323COHNaHCO体系中的NaH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碱,它与H2CO3保持一定比值,维持血液pH值恒定。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323COHKHCO、4242POKHHPOK、HHbKHb、22HHbOKHbO(Hb代表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它对H2CO3发挥巨大缓冲作用。当固定酸进入血液时,可产生以下反应:HA+NaHCO3H2CO3+NaACO2+H2OHA代表固定酸,如乳酸、β–羟丁酸等。此时,酸性较强的固定酸转变为酸性较弱的碳酸,因而起到缓冲作用,而碳酸可分解为CO2,从肺排出体外。当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可产生以下反应,使其碱性减弱。Na2CO3+H2CO32NaHCO3生成的过多碳酸氢钠可由肾脏排出体外。3.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在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可达1500~2000ml∙d-1,称水利尿(waterDiuresis);相反,在机体缺水时,尿量减少,仅有350~400ml∙d-1。通过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过多或过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或接近正常。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的NaHCO3含量,保持血液pH值的恒定。当血浆NaHCO3浓度降低时,肾脏便加强酸性物质的排出和NaHCO3的重吸收,以恢复血浆NaHCO3的含量。相反,血浆NaHCO3过高,则增加对这些碱性物质的排出量,使血浆NaHCO3回降到正常含量。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4.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尿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运动生理学界常采用这一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监控。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大时,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性蛋白尿,而且尿蛋白量随之增加。②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