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小学)及答案【敏试教育】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大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这是尊重和发挥(A)A、学生的主体性B、学生的差异性C、学生的创造性D、学生的发展性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应了教育具有(D)A、文化传承功能B、文化创造功能C、文化更新功能D、文化传播功能3、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B)A、杜威B、点梭C、康德D、洛克4、小芳弟弟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他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先采取的教育方法是(A)A、说服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战锻炼5、《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少先队的入队年龄是(B)A、6-12周岁B、6-14周岁C、7-12周岁D、7-14周岁6、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这属于(D)A、志愿服务劳动B、社会公益劳动c、勤工俭学劳动D、自我服务劳动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内容是(C)①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②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③做学生提升能力的引路人④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⑤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8、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B)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9、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A)A、高原现象B、抑制现象C、遗忘现象D、挫折现象。10、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D)A、激发学习兴趣B、引起有意注意C、丰富学生想象D、突出概念本质。11、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追求成功者与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D)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12、接受心理辅导后,小欣非常信任和依赖刘老师,内心里已把她当成妈妈,这属于(A)A、移情B、共情C、同情D、反移情。13、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C)A、斯金纳B、罗杰斯C、布鲁纳D、布卢姆14、课堂上,老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C)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15、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6、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B)A、预设性B、生成性C、启发性D、随意性17、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B)A、程序不清晰B、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C、缺乏逻辑性,系统性D、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18、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D)A、设置综合课程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D、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19、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重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行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A)A、教学合一B、言行合一C、学做合一D、教做合一20、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利于(B)A、系统的知识传授B、因材施教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D、教学管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0分)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22、简述班主任培养良好班风的主要措施。(10分).(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23、简述访谈法的基本步骤。(10分)①设计访谈提纲②恰当进行提问③准确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④适当地作出回应⑤及时作好访谈记录,一般还要录音或录像访谈法收集资料的主要形式是“倾听”,“傾听”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包括三个层次:①在态度层面上,访谈者应该是“积极关注的听”,而不应该是“表面的或消极的听”;②在情感层面上,访谈者要“有感情的听”和“共情的听”,避免“无感情的听”;③在认知层面上,要随时将受访者所说的话或信息迅速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加以理解和同化,必要时还要与对方进行对话,与对方进行平等交流。共同建构新的认识和意义。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4、材料:一天中午,六年级学生正在操场上打篮球。突然小海和小冰打在一起,吴老师看到了这一幕,迅速走上前去严厉地看着他们,一言不发。看到吴老师,他俩停止了打斗。吴老师说::“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都吃了。打球时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你们竟然大打出手,丢人不?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好呢?,还是我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我们自己处理。”几分钟后,他俩言归于好,并向吴老师承认了错误。问题:(1)评析吴老师对学生冲突的处理方式。(10分)(2)结合材料简述教师处理学生冲突的基本要求。(10分)(1)立即分离冲突学生(2)了解,查明冲突原因,明辨是非(3)巧妙利用学生人际关系(4)严肃讲明冲突后果(5)实施适当处罚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肩负着教育后代,引领下一代走向明天的重任,处理学生中突一定要合情合理又慎重,泄愤、偏心、重罚、不闻不问都是不可取的。25、材料: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亿师学整理]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的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洪亮而又流利的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点。”说完,用手比划着朝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的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无力””。问题:(1)评析这一教学片断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8分)(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12分)(1)1.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2、坚持启发式,注重学法,重视自学指导和思维调练。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3、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敏试教育WX公主号:minshijszg:提供教师资格证最新资讯,网络、面授课程)(2)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26.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中文与社会)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2)如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四、教学设计题26.小学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提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课文共分13自然段,可分为3大段。第一段,保罗以为小男孩自己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写保罗与小男孩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并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难点】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设计思路】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子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的心情怎样?(学生:答)我想问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过快乐的经历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快乐过?(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一遍,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过渡: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注意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