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03319小儿手足口病近年来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有广泛流行,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在临床上有明显疗效,不良反应少见。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我院2009年2月~2009年10月在门诊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8例,均符合卫生部2008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标准中一般病例表现,均有低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和臀部皮疹。部分病例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也有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血常规WBC12×109/L,胸透有轻度纹理增粗。所选病例均未达住院标准,系居家隔离病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用阿昔洛韦治疗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昀小8个月,昀大7岁,其中1岁6例,1~3岁20例,4~7岁18例,疗程平均3~5天;对照组用吗啉胍治疗共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昀小1.7岁,昀大6岁,其中1~3岁18例,4~6岁26例,疗程平均4~6天。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有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治疗组用阿昔洛韦片(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H10983103),按照15~20mg/(kg·d),分3~4次口服,对照组即吗啉胍组用10mg/(kg·d),分3次口服。1.3疗效判定:临床疗效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体温正常,皮疹消失,食欲正常,咳嗽停止。血常规正常,胸透阴性;有效:用药后以上指标较前好转,食欲增加;无效: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2结果2.1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5%,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698,P=0.0350.05),见表1。表1阿昔洛韦治疗组与吗啉胍对照组疗效比较(例)分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43210295.5对照组442213979.52.2体征消退时间:从发热消退与皮疹消失的时间上比较,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时间短,两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2。表2两组时间比较(±s,d)分组例数体温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组443.11±0.923.89±0.89对照组443.77±0.894.64±0.912.3不良反应:阿昔洛韦治疗后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吗啉胍组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食欲差,白细胞数有下降,但在病情治愈停药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未见异常不良反应。3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在幼托机构中,近年有广泛流行报道,传染性强,部分出现较多的合并症,如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脊髓炎等,个别危重病例可因肺水肿、心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病原以柯萨奇病毒A16较常见,新型肠道病毒EV71近年引起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阿昔洛韦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普广,对肠道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高度选择性[1]。阿昔洛韦口服后约15%~30%由胃肠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性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复制;②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治疗效果[2]。本文结果显示,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可缩短发热消退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从而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口服阿昔洛韦既简便有效,又可减少静脉输液对患儿造成的痛苦,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费用低,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临床推广。4参考文献[1]BalfourJrHH.Acyclouirtrentmentofvaticellainotheywisehealthychildren[J].JPediatr,1990,116(4):633.[2]徐刚,娜素华,蔡桂容.无环鸟昔病毒噢和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比较[J].中华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170(1):23.[收稿日期:2010-01-12编校:郑英善]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44例临床分析赵雪清,张巧莹(陕西省高陵县人民医院,陕西高陵710200)[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与吗啉胍比较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88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昔洛韦组44例,按15~20mg/(kg·d),分3~4次口服;对照组即吗啉胍组44例,用10mg/(kg·d),分3次口服,观察比较两者治疗效果。结果:阿昔洛韦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比吗啉胍组消退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简便、有效、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阿昔洛韦;手足口病;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