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改革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家,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记取。据此回答1~4题。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3.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成就辉煌。据此回答5~8题。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7.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己所不欲,勿施与人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8.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9~12题。9.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10.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D.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1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12.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A.皇帝征召B.乡举里选C.公府与州郡辟除D.举孝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而后走向衰落,前后延续了1300年,对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3~18题。13.下面关于隋唐科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隋文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B.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C.唐高宗首创武举和殿试D.武则天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14.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关于北宋科举制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①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②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宰相直接控制③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④录取额比前代大大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八股取士最主要的弊端是A.限定考试命题的范围B、严格规定答卷的文体C、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D.考试科目单一1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首要目的在于A.发扬满洲民族文化B.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C.巩固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D.防范民主思想的发展18.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了不断完善19.唐中期以后推行两税法、明朝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则推行地丁银制度。这三种赋税制度所反映出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趋势是A.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步得到解决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C.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日趋减轻D.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20.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人头税B.以田亩数计征C.赋税折银征收D.按照资产交纳21.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2.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制订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3~26题。23.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24.下列有关辽的南面官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的官员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C.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D.权力比北面官大25.下列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26.元朝的行省制度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开放则强,闭关则弱,综观我国历代兴衰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据此回答27~30题。27.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28.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29.“映日帆多宝舶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商业发展,交通发达B.唐朝统治者开明,重视对外贸易C.“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D.唐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30.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现象的是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B.吸取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C.政府几次实行海禁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造成威胁中国古代科技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据此回答31~35题。31.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32.北宋的科技成就包括A.造纸术开始西传B.发明了印刷术C.指南针用于航海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3.元朝的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不包括A.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B.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C.主持编写《授时历》D.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34.书中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是A.《禹贡地域图》B.《梦溪笔谈》C.《水经注》D.《徐霞客游记》3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是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B.传统科技趋于停滞C.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D.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我国古代的漕运,就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赋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储,或作仓储。据此回答36~39题。36.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水运比陆运发达B.封建统治者挥霍无度C.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黄河而下37.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其地理位置最接近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38.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C.与欧洲最早实现了直接交往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9.隋朝和元朝注意发展大运河交通,国内交通空前发达,共同的目的是A.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商业繁荣B.有效统治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土C.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交往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40~45题。40.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4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2.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汜胜之书》43.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44.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是强调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B.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C.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介绍如何选种、浸种、施肥的经验45.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46.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A.中央开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B.使地方长官由世袭改为中央任命C.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基础D.是指在西南地区撒司设省47.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加强的标志是A.建立僧官制度B.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C.加强对达赖与班禅转世的监督与任授权D.设置驻藏大臣48.朝鲜与汉唐关系的相同点是A.派遣大量留学生到中国留学B、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C.服饰、风俗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D.多次通好于中国,双方经贸频繁49.下列有关两汉与日本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移民日本的浪潮B.对日本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C、汉武帝与光武帝先后赐日本使者金印D.铁器、铜器与丝帛传人日本50.隋唐文化对日本的最大影响是A、建造都市城郭,建筑业发展迅速B.货币发生了巨大变革C.进行了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D.儒学传人,促进了日本文化的革新运动二、材料解析题: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变化变化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6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2分),并概述其内容。(6分)原因内容(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2分)三.问答题:52.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5分)(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5分)(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