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人的佛教文化阐释:以克立巴莫《四朝代》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泰人的佛教文化阐释:以克立巴莫《四朝代》为例作者:王安芬喻晓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摘要:本文将以克立巴莫历史小说《四朝代》为例,围绕佛教文化,对《四朝代》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四朝代》中体现的佛教仪式和节日以及佛教文化所倡导的顿悟观、业报观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关键词:《四朝代》;佛教;顿悟观;业报观一、引言克立巴莫亲王是泰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政治家、诗人,也曾担任泰国总理,带领泰国使团与中国建立了“乒乓外交”。克立巴莫亲王一生写作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红竹》、《殊途同归》、《封建洋人》等等,极具批判精神。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历史小说当《四朝代》莫数。克立巴莫通过了主人公珀怡的眼睛,看尽了当时封建家庭的荣辱、皇权的没落以及泰国社会的变迁。通过描述主要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遇,强调了佛教的轮回观、顿悟观、业报观。(一)《四朝代》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五世王到八世王四个朝代期间(1868年-1946年),这期间泰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五世王到八世王这一阶段是新旧社会交替的时间段,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交锋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泰国的民众们仍然对这些变化懵懂不知,对世道的变化产生疑惑和无力感。人们依靠作为精神支柱的佛教,利用佛教慰藉自己。(二)人物经历简介珀怡是贯穿《四朝代》故事中四个朝代的主要人物,珀怡是披耶[泰国的官爵,从高到低为昭披耶、披耶、帕、銮、坤。]皮皮特的第三个女儿,为庶出的女儿。珀怡十岁时被母亲送到宫里做王妃的侍女,接受宫廷教育,成长为一个传统的泰国淑女,19岁时听从父亲和王妃的命令,嫁给了御前侍卫伯雷成为了一个贵族妇女。珀怡遵循泰国封建传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与丈夫相敬如宾。后经历朝代更替、大儿子入獄、丈夫和小儿子先后离世的打击,她也撒手人寰。与珀怡从小在王宫侍奉王妃的还有巧娥,巧娥是一个勇敢活泼、不局限于封建传统的人物。但是她也逃不开时代的局限,最后终老在荒凉的宫中。龙源期刊网珀怡与伯雷一共有四个儿女,在《四朝代》后半部分登场。大儿子奥恩非珀怡亲生,而是伯雷的私生子。奥恩从小在军事学校学习,有从军报国的梦想,长大成为一位在外府服役的军官。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后,奥恩曾参加保皇复辟运动,失败被抓后流放到南部的荒岛,被释放后削发为僧。达案和奥德是珀怡与伯雷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两人年幼时被送到国外留学,接受新潮流新思想。达案思想激进,崇尚婚姻自由,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法国女人露西结婚,回国后又积极参与推翻泰国的封建君主制。奥德思想上较为矛盾,他一方面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又维护旧体制。同时他较为依恋母亲,不愿工作,因此与家里兄妹产生矛盾。最终远赴南部从事煤矿工作,不幸患上疟疾身亡。芭佩是新旧时代接替的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放弃王子西提叻的追求,转而选择达案帮介绍的余威。余威地位、长相都不错,只是自私自利。珀怡病重时,仍挟药要价。(三)《四朝代》的主题国内外学者对《四朝代》的主题众说纷纭,比如李建(1996)从主观性、客观性、时代性等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四朝代》应归于歌颂封建制度的范畴。而谦光(1980)反而认为《四朝代》应归于反封建制度,歌颂新时代的范畴。无论主题如何,书中对佛教的颂扬始终存在。无论从书中展示的佛教仪式,还是佛教节日,都透露出佛教观念。二、《四朝代》中的佛教文化体现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大部分人口都信奉佛教,佛教与泰人生活息息相关。《四朝代》中也对佛教相关节日或者仪式有或详或略的描述。例如,珀怡和巧娥到了行蓄发礼的年纪,巧娥父母请了一众和尚来家里念经。谦光译版是这样描述的:“过了一会儿,就听到外廊上鼓乐齐鸣,说明诵经的法师已经来到,正登上屋梯。这时,巧娥和珀怡便被簇拥着去听经”泰国蓄发礼古已有之,女孩一般11岁,男孩一般13-15岁行蓄发礼。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蓄发礼仪式共分为两天进行。第一天下午,僧侣诵经祈祷,然后拿圣线栓在孩子的头上。诵经结束后才脱下圣线,开始敲锣打鼓。第二天早上,需要行蓄发礼的孩子身穿白衣,脑顶髻(古时泰国孩子在行蓄发礼之前都要留脑顶髻)分为三束,僧侣拿圣线、戒指和芒果叶束在发尾上。吉时一到,僧侣便开始向孩子的头上撒圣水,然后用剪刀稍微减掉第一束头发,随后父母亲戚紧接着向孩子撒圣水,剪头发。仪式结束后意味着孩子可以开始蓄发,不必再剃脑顶髻;也意味着孩子开始成熟,成长为青少年。僧侣在整个蓄发礼仪式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泰人认为僧侣可以给他们的孩子带来健康和幸福。泰国少男少女成年后要面对的第一件人生大事莫过于自己的婚礼,而婚礼也与僧侣紧密相连,珀怡与伯雷的婚礼也是如此。“坤赛让珀怡和伴娘就坐在房间里等着听经,昭坤穿过这个龙源期刊网房间,进了外间的堂屋。过了一会儿,珀怡就听到堂屋里想起法师的诵经声。”“法师有节奏的诵经声,使珀怡的不安心理减轻了许多。”“法师念了一经又一经,当她渐渐入静时,身旁的人都俯伏叩拜,这表明诵经已经完毕。”僧侣在新任婚礼上诵经是为了给新人积福,远离疾病和痛苦。随后新娘和新人一起斋僧,斋僧的方式很独特。新娘或者新郎一起握着勺子给僧人布施,据说如果哪一方的手放在另一方握着勺子的上面,就意味着那一方可以掌控家里的主权,不受欺负。所以巧娥督促珀怡说:“珀怡可注意啊,抓勺柄时一定抓上头,以后就不会受他欺负。”泰人还相信,新人一起斋僧做功德,下辈子也一定能再成为夫妻。人生在世最后一件与佛教相关联的事情就是丧礼。《四朝代》在描写伯雷坠马身亡后,珀怡请僧侣来家里诵经超度伯雷。“此时天色已晚,珀怡还一直坐在堂屋里,前面不远的地方停着坤伯雷的灵柩,法师正在诵念阿毗达磨经。”僧侣在葬礼上诵念阿毗达磨经的目的在于显示生命的真谛,佛家认为,生命由两部分构成,有形和无形。有形指身体,由土、水、风、火四样元素组成。而无形指精神或者灵魂。如果人死前能参透生命的真谛,必定能像佛祖那样涅槃。由于伯雷是华人,伯雷的亲戚们也请来中国道士诵经达旦,大做功德。伯雷被火化后,其骨灰也被停放在佛堂里。泰国的佛教倡导宽容,对本地的原始宗教或者其他宗教也保持开放的态度。因此在泰人的日常生活中能看到佛教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合。当珀怡生下第一个儿子不久,家里就为他举办了一个驱鬼仪式。泰人认为,当孩子还在孕妇肚子里的时候,就有专门的守护神守护和陪伴他。生下来之后,守护神因为不舍孩子而来逗弄孩子,让他笑、哭或者受惊,甚至要和母亲争夺孩子。因此孩子生下的第三天,就要把孩子放在摇篮中摇荡,一遍摇一遍问答:“三天鬼孩子,四天人孩子。谁的孩子谁领去,我的孩我的孩。”举行这一仪式的目的在于向婴兒的守护神宣示,该婴儿已经正式成为人间的孩子,守护神无权带走。这一风俗习惯流传至今,成为泰国不同地区的传统。很多寺庙的墙壁上都绘有这一经典仪式的场面,甚为有趣。《四朝代》一书关于佛教文化的渗透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珀怡大儿子达奥恩的出家。在文章的后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达奥恩出家的场景。二战结束后的泰国物资贫乏,物价上升,做功德也成为了一件难事。但是珀怡一心向佛,不在意钱财问题,为达奥恩出家准备了不少东西,比如袈裟、钵等等佛家用品。达奥恩削发为僧之时,珀怡心生安慰。她一生看到不同的男人穿不同的着装,但是只有达奥恩的袈裟最为光彩明亮,像是浊浊人世间唯一的光。泰人的一生与佛结缘,不只是在重要节日和人生重要大事才需求神拜佛,闲来无事,他们也喜欢去寺庙里烧香拜佛或是买小鸟小鱼放生。他们坚信,好人有好报。如做坏事,死后定会下地狱,来世轮回可能生为畜生。三、佛教文化在《四朝代》中的特点和作用(一)佛教文化的特点龙源期刊网、泰国佛教具有宽容性泰国是一个宽容的国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以及泰国本土信仰在泰国和谐融合相处,没有纷争。在泰国,经常能见到在佛寺里供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等印度教神像,前来祈福的信徒既拜佛像也拜其他宗教的神像。这主要源于泰国各个宗教之间的相互接受和融合。泰国佛教文化的宽容性在《四朝代》中也能发现一二。当珀怡刚刚嫁给伯雷之时,伯雷就曾带珀怡到供奉列祖列先的佛室祭拜祖先。祖先崇拜是当时泰国华人的一种精神信仰,代代相传。而当伯雷不幸坠马身亡,珀怡和她的的孩子们也邀请了许多和尚和道士为伯雷超度,为死去的伯雷烧了很多纸钱。和尚和道士同为伯雷念经超度的场景并不奇怪,反而反映出亲人对逝者的的尊重和思念。2、泰国佛教对泰人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重大泰国的僧侣或者佛教徒见面时行合十礼,泰国民众见面或者告别、表示感谢或者抱歉时也行合十礼。行合十礼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表现自己的礼貌。虽然书中没有关于合十礼的详细描写,但是很多场面都涉及到。根据所见对象的地位,行的合十礼也不同。拜僧侣时,适度弯腰,拇指贴眉,食指贴额;拜父母时,适度弯腰,拇指贴鼻,食指贴眉;拜老师时,适度弯腰,拇指贴唇,食指贴鼻;拜大人时,适度低头,拇指贴下巴,食指贴鼻;拜朋友时,双手合十贴胸口,食指尖贴鼻。拜皇家贵族时,比如国王皇后,必须匍匐跪在地上,头低着,双眼不能与他们平视。由于珀怡在嫁做人妇之前一直生活在宫中,服侍妃子。因此,她对宫廷礼仪十分熟悉,特别是对国王和妃子行礼的礼仪。因为对国王和妃子怀有敬畏的心,所以在行礼的时候,珀怡经常低垂着头部,盯着地面,不敢与他们对视。此外,泰国有不少节日都来自于佛教。例如前面提及的蓄发礼,还有水灯节、礼佛节、浴佛节等等。这些节日来临之时,泰国人都会精心准备。珀怡和巧娥小时候特别喜欢水灯节,水灯节到来之时,大家都欢欣鼓舞,放水灯、放烟花。3、泰国佛教倡顿悟观和轮回观在故事的后部分,奥恩削发为僧,穿上了白袍。珀怡看着达奥恩,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越看越觉得着白的达奥恩有几分佛像,正适合出家修行。珀怡之所以如此喜悦,是因为信佛的泰国人相信,家中如有儿子出家修行,就是对父母尽孝心的最大表现,父母死后可以穿着袈裟升入天堂。在面对日军侵占炮轰泰国、儿子奥德不幸去世以及八世王驾崩等一系列打击后,珀怡也心力交瘁,撒手人寰。奥恩出家是对珀怡最大的心理安慰,也使得珀怡对现实的无奈感和失望缓和下来,达到顿悟。龙源期刊网佛教除了倡导“顿悟”之外,也倡导“轮回”。信佛的泰人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此生之所以命运多舛或者生活贫困,都是因为上辈子做了错事或者造了孽。此生若是好好行善,多做功德,下辈子便可以一生富足、幸福无忧。因此,就像珀怡的姐姐翠依所说的那样,穷人比富人更想做功德,因为穷人这辈子受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希望通过多做功德洗清罪孽,来世轮回到好人家里。书中人物经常挂在口中的话语就是,罪孽啊。他们觉得今生所遭遇的不好的事情都是上辈子的业报带来的,应该默默忍受承担。种善因必有善果,种恶因必有恶果。因此,这辈子应该心存善念,多做善事,牢记十诫。不杀生不喝酒不撒谎等行为是定位一个好人的基本条件。颇魄成年以后经常喝酒使得珀怡和翠依不满,劝他戒酒,成家立业。(二)佛教文化在《四朝代》中的特点和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在珀怡的人生中,她经历了许多痛苦,也曾有过幸福。每一次极致的痛苦和快乐都成为故事的转折,推动小说的发展。其中,佛教文化也渗透在每一个情节当中,塑造人物性格,形成矛盾或是解决矛盾。珀怡从小远离父母在宫里服侍王妃,心中时常充满了寄人篱下的悲伤感。当年满11岁出宫举办蓄发礼时,她也仍觉得自己身世可怜,没有父母兄弟姐妹陪伴在身边。然而,当僧侣为珀怡和巧娥诵经的时候,他的父亲皮皮特和哥哥颇魄却不期而至。此时的诵经声对于珀怡来说就像福音。珀怡不再感到自己缺亲少友,也不再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在珀怡年幼的心里,她以为日子会这样平淡但幸福,但接踵而来的消息却让她难以承受。回到宫里的时候,坤赛把她母亲难产的消息告诉了珀怡。珀怡伤心欲绝,觉得自己完全变成了大人,从此抛弃了孩子的心理。[克立巴莫,谦光等.四朝代[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第47页]从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