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24日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该体系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4)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①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②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平等。③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④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⑤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⑥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光荣革命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3)评价: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航海条例》(1)背景: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2)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3)《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背景: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且西班牙是一份丰厚的遗产。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逝,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须保持完整并由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如路易十四拒绝,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继承。路易十四接受了这份遗产,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肯轻易放弃,事情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的地步。(2)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个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为一方,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反法同盟,并得到了勃兰登堡、葡萄牙和萨伏依的支持。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3)《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4)评价: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北方战争(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的长达21年的战争。到17世纪末叶俄国仍是一个内陆国家。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沟通对外贸易渠道,迫切要求争夺出海口。当时瑞典作为欧洲北方的一个强国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和出海口。彼得一世改革中的俄国,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1709年6月,俄国陆军在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大败瑞典军队,1720年,俄军又击败瑞典海军,开始在瑞典本土登陆,兵锋直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次年四月,瑞典被迫求和。根据战后的和约,俄国夺取了芬兰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和阿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样,长达二十一年的北方战争(1700—1721)最终以俄国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告结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FaGuo、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和奥地利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双方于1741年进行了莫尔维茨会战,会战之后,普鲁士得到了FaGuo、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的帮助,奥地利则得到了英国、荷兰和俄国的帮助。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根据和约,玛利亚•特莉萨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让给普鲁士;FaGuo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评价:《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七年战争(1)时间:1756-1763年(2)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英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北美、西印度、印度的领土和商业领域;普奥争夺的重心集中在领土和对德意志的领导权上。(3)英法、普奥德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法奥也签订条约结盟,不久,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同盟。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4)1756年5月,双方开战,战争持续了七年,被称为“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5)评价:①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②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其他参战各国虽抱有各自的目的,但都受到了英法争霸的制约。③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与此同时,随着西班牙、荷兰影响的衰减和俄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它通过对殖民地的巧取豪夺,进一步增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法国则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主地位,一步步衰落下去。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实力大大削弱,在德意志国家中失去了领先地位。普鲁士虽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毕竟得到了西里西亚,加入了列强行列。俄国借此时机扩张了实力,成为主宰东北欧国际政治事务的重要一员。④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法国对战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复仇,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的改观;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