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刘敬丹刘婧曹小露沈昱彤李文清中国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印度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和比较两国的对外贸易的特点、趋势、实质和发展模式等的异同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第二阶段(1979-1991年):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部分的贸易开放第三阶段(1992年-2001):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目标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有外贸体制的改革。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以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开放外贸经营权: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贸放开经营,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加入WTO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贸易经营权。并且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在外贸领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服务贸易:1992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国家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进行试点开放,并陆续颁布了一些短期或者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随着国内服务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电信等敏感部门也开始同外资合作。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综合配套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并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及透明度: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WTO,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均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得到了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这一阶段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2008年,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多渠道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结构,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1、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2、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3、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完善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分类管理5、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自主调节出口,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完善进口政策与制度,积极鼓励进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1、清理各项限制进口的政策,对不合理的限制进口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2、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3、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4、利用贴息和政策性进口信贷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重要装备、能源和原材料5、扩大国内有需求的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多渠道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1、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2、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要从源头抓起,加快能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成本3、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4、适当扩大企业和商品储备进口,分散国家集中进口的风险,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石油、棉花等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储备5、规范、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地运用期货贸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间分工合作的产业安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总体上看,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1)印度对外经济状况2)印度对外经济战略3)印度的发展模式(2)外商投资方面二、对外经济战略:(1)对外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进口替代型20世纪80年代: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从90年代开始: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2)在吸引外资方面,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印度的发展模式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为后发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发展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深化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将劳动密集型甚至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兴起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继续加快。从总体看中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远大于印度印度服务贸易比中国更有出口竞争力外资对中印两国贸易贡献度不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方向相近中印贸易政策演变比较中国印度两国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相似第一,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遭遇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寻求发展道路。第二,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主动把握这个机遇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印两国开放模式不尽相同。中印都处于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环节。中国、印度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分量并不相同。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快速发展之列,但是相对于中国的速度还是略有逊色。年份占世界商品出口额比重(%)在世界商品出口额的位次中国印度中国印度20003.90.773120014.30.763020025.00.853020035.80.743120046.50.833020057.30.932920068.01.0328年份占世界商品进口额的比重(%)在世界商品进口额的位次中国印度中国印度20003.40.882620013.80.862720024.40.862720035.30.962420045.91.032320056.11,331720066.41.4317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情况: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最近几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进出口总额也在飞速提高,逐渐成为了出口大国,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2009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情况指标项目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差额金额同比增长(%)金额同比增长(%)金额同比增长(%)总计1257.4-14.4545.0-24.1712.4-5.0-167.4运输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