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2014年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论文评选申报表所属区县:蓟县学科分类:初中劳动与技术论文编号CX-2014-016-论文题目劳动与技术课渗透德育教育浅谈会员编号HY-016-q013-002第一作者姓名张玉栋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3.12学历大专职务教师职称中一教龄30邮箱手机13512291891单位上仓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电话29855918指导教师杨福来谢俊民本人承诺申请人郑重声明:此项成果确系申请人所有,因此引发的争议及后果由申请人承担。申请人签字:年月日学校审查意见经学校审查,此项成果确系申请人所有,同意申报。领导签字:学校盖章:年月日区县教育学会意见盖章:年月日评审结果一等奖评审意见及违规情况记载二等奖三等奖建议区级淘汰诚信违规备注此表作为首页,与论文装订在一起。劳动与技术课渗透德育教育浅谈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目前,学生中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现象有所抬头,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忽视劳动技术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生产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观点的教育、劳动情感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实际也就是师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张相符。毫无疑问,劳动技术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以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渗透德育意识,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它这种独特而全面的功效,有意识给以强化。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发掘教材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勤劳俭朴,当代的学生感受较少。在传统的文化中流溢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贵贱等级思想。时下,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在近些年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甚至有的读大学两个月后把所有的脏衣服带回家去洗。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洗自己的衣服等等。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极为广泛,几乎每课都有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如在教学《认识杂草》时,要求学生自己亲自到地头田间搜集不同种类的草,同时还要进行分类保存制成标本。又如在教学《配方施肥》时,结合《配方施肥的原则》等有关章节,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教学《制作竹衣架》一课时,进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教育。教材中许多的制作材料是我们平时废弃的东西,经过学生的巧妙利用会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如《“迷你”桌椅》一课时,用到的材料就是用过的一次性杯子等等。二、抓住时机,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人处于群体之中,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歌中所唱:“人字是相互支撑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实际教学的需要,经常开展分组学习及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会遇到器材少或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一要创设教学条件,造成生生互助的氛围,以四至六人一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二要善于发现那些善于谦让,宽容别人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向互相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及早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如在制作空气动力车模时,需要的材料有三合板、轮子、锤子、手工钻、砂纸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的,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相对来说工具、材料的准备要容易多了。在制作的过程中,虽然课本上有图示,也有文字说明,还有教师的讲解,但是这样一件物品,光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小组成员一起研究、讨论怎么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有同学钉钉子时,另外的学生帮助扶住,使木板不移动。一辆车模,是小组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材,例如教学生编中国结时,先向学生仔细介绍中国结的特点,让学生知道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如果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再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起来便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品,不同造型的组合表示一种强烈浓郁的美好祝福,赞颂与传达忠心至诚的祈祷和美好心愿,每个结都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在活动中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基础。在劳动与技术课程活动中,应该要求学生以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活动,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从实践中开拓创新。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深知个人的视野、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相反,自作聪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则无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真实情况,往往是先入为主、盲目自信、主观武断、一意孤行,犯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而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比如要求根据课程的需要回家去完成的活动,如往往有的家长不让他做就不做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及满足虚荣心,以家长的劳动成果代替了自己的劳动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地了解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四、在劳技学习过程中感受竞争,积极进取。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已无处不在。竞争是一种动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竞争策略,可以促进群体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引进竞争意识的手段一是语言激励竞争。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在有一定难度的动手操作前,说上一句“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做得最好?”“看谁想得比他们更好?”“比比谁最聪明?”等等。二是作品比赛激励竞争。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是过程中的评价,学生每完成一次活动,往往有作品产生,如同学们在参与DV拍摄练习后,专门组织一次作品的评比,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意识。爱因斯坦曾言“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对观察有了兴趣时,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在观察前向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儿童的观察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观察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视觉等,他们忽而看看这里,忽而看看那里,毫无目的和计划,因此,教师就应引导他们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技能。格式塔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由此可见,要认识一个事物,最主要的是要观察其主要的特征,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在《三视图---平面的空间立体形象》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去观察。观察时遵循从较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由一般的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制作空气动力车模时,有学生提出车模好是好,可是没有车身,实在太难看了,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车模加车身,车模还可以如何改进。在引导鼓励下,同学们大胆尝试,让车模变得更美观;对活动中用到的剪刀、钳子等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各种工具,用“挑剔”的眼光寻找出它的显形和隐性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用笔在纸上设计出新型的更为合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观察和动脑,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活动过程之中,使德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的发展,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