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手打修改版)一、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元代盛行。明以后少用。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创造的空心砖此时大量出现。西汉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当时的筒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到了东汉,纵联拱成了主流,以便于做无支模施工,同时可使墓室较为高敞。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实例如: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9、河北赵县安济桥——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10、简述唐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l)规模宏大,规划严格里坊制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影响了渤海国的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热(大明宫和唐乾陵的布局)唐代陵墓因山为阙3)建筑技术水平发展很大。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木构架成熟,构件形式与用料均已规格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都料”这一名词,一直沿用到明朝)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者增多〕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7)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胡床的引入和佛教建筑的广泛。11、简述宋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l)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打破了里坊制度;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度。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出现了材份制,建立“以材为祖”的模式;3)建筑群群体组合方面,注重轴线变化和空间的纵深方向变化;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室内装修已开始主要采用木装修,家具因垂足而而坐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相应提高,并出现了彩画;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12、简述明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结构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13、简述清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居住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二、城市知识点1、中国古代七大古都的区位与选址特点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民国)南京:十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开封: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安阳: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商丘:六朝古都(夏.商.宋.汉梁.南宋.金)郑州:五朝古都(夏.商.管.郑.韩)北京: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大同:三朝古都(北魏.辽.金)杭州:两朝古都(吴越.南宋)中国七大古都:北京、南京、杭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2、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城市的比较在中国占优势的是心物合一的一元化思想,古希腊则在与自然的斗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争中发展了朴素唯物论世界观。人序也影响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地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区别。在古希腊罗马,人是作为世界的主宰,与自然对立而存在;在古代中国,人作为世界的产物,与自然一体而存在。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时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4、唐长安城隋朝大兴城是唐长安发展的基础。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荒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大兴城的革新。唐时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城市中心居中偏北城市呈中轴线对称布置。道路系统,分工明确,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它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市管理上,采用封闭里坊制。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l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者十字街,再用宽约2米的小十字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市坊呈集中分布。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外国的“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l20行店和作坊。这样大的城市,市场集中在两处,对市民生活很不方便,因此在各处里坊中仍然散布有许多商店。5、里坊制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为“坊”。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6、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明代时将元大都城北五华里较荒凉地带放弃,缩小城框。元大都皇城向南移约一里余,用以容纳增加的宫署衙门。采用了三套方城,宫城,皇城,都城。明中叶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加筑外城。于是北京的城墙平面成了“凸”字形。宫城居中偏北,继承了北魏洛阳和唐以来都城规划的传统,皇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整体城市布局继承传统,左祖右舍社、前朝后市、中轴对称、宫城居中。但这种布局也带来了弱点。中轴线较长,皇城位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严重妨碍了东西交通。在对元大都的改造中,截断河道,运河漕运不再入城。清代以后,继承了明代的整个城市布局,局部变化。大量建设宫苑、喇嘛庙,加强对蒙藏的统治,旗人和汉人有明显分区。7、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规划特点1)宫城居中偏北2)水陆交通,四河交错3)市坊制解体4)道路宽度受限5)人多地小,密度大。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军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多国先后在此建都,商业更加繁荣。后周时原汴州城向外扩大,加筑外城。宋重修外城,并再次向南扩展。宋东京市由一个州治扩展而来,州衙改为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此宋初虽然扩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然很小。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三套城墙,宫城原为州衙,皇城原为州城,外城则是之后扩建而来。在布局方面,宫城居中偏北。水陆交通相结合,城内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这四河交错。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传统里坊制在这里被彻底废除,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道路宽度受限,人多地少,密度较大。8、《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的内容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途径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均按等级制造,体现当时社会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一制度。9、平江府碑刻图描述的是哪座城市的平面布局?有何特色?南宋的碑。平江府,即现在的苏州。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街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壕,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水陆两套道路系统。10、宫殿知识点1、试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制的衍变(1)原始阶段——前堂后室;(2)商周时期——四阿重屋“茅茨土阶”;(3)春秋战国——高台榭,美宫室;(4)西汉——宫殿分区,前朝后寝,主殿用于大朝,两侧长朝;(5)东汉——南北二宫,以阁道相通;(6)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7)隋代——纵向布置三朝阶段;(8)唐代——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9)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10)元代——千步廊金水桥,工字型殿宇;(11)明代、清代——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五门。2、以北京故宫为例,解释何为“三朝五门”格局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3、简述唐代大明宫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特色大明宫位位于龙首原高地,居高临下。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成为丹凤门,从丹风门到紫窟殿周线长约l.2公里。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十四座。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4、画图说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的形制特点含元殿为大朝,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供登临朝见之用。殿前左右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联,形成环抱之势。宫阙形制:改变隋唐以前的一字形宫阙关系,阙和土体建筑自此相联而又各自分立,为半围合的曲尺形,后世沿用。5、试述明清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及宫殿建筑设计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故宫建于明代,清朝仍沿用之。总体布局为象天立宫。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均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有角楼,3檐72脊,造形华美。宫城内部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采用严格中轴对称方式布置。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位于1.6公里的轴线上,通过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