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候幼彬李婉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学习中国建筑史的意义1学习建筑史的硬传统:建筑构成机制;建筑发展规律;建筑创作思维;建筑创作手法学习建筑史的软传统: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意识;文化心理2培养思维3认识遗产,保护遗产第一章绪论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第一节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法式部主任•刘敦祯:文献部主任•学社成果:•1调查研究了大量古代建筑实例,为建筑史积累了一批详实可靠的例证•2细致研究了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整理了不少有关古代建筑的文献及匠师抄本。•3培养了一批人才“单士元,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哲理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一建筑的礼制化•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城市制度:•(城)天子九里,公七里,候五里,子男三里。《春秋典》•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三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氏传》•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之城高五雉,隅高七雉;候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考工记》•宗庙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果。1阴阳在古人的概念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相对动者为阳,相对静者为阴。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统属于阳的范畴;凡属于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统属于阴的范畴二建筑中的阴阳与五行阳性天日明热硬南上左圆男奇主动理性阴性地月暗冷软北下右方女偶被动感性•五行:金木水火土•东为木,西为金,两种实物,南为火,北为水,两种虚物,古代建筑:东西向为实的山墙,南北向为虚的门窗。•江南水乡建筑粉墙黛瓦:白为金,代表财产,黑为水,克火。2五行木东青酸角肝青龙户火南赤苦徵心朱雀灶土中黄甘宫脾人中霤金西白辛商肺白虎门水北黑咸羽肾玄武行三建筑中的内向性•中国古代的哲学、社会文化的观念结构是内向性的。•《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天圆地方:•四合院住宅:•整个中国(天下)的内向性: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因间成栋,再组成院落。每间的柱距称为“面阔”,前后的柱距称为“进深”。一栋建筑总的面阔称为“通面阔”,总的进深称为“通进深”。一中国建筑的平面特征1单体建筑一栋建筑三间或五间,最高到11间。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往外为次间、稍间、尽间,多于七间,增加次间。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围包围内层。分心槽: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大多均衡对称,沿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设计。多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2群体平面群体平面――四维空间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1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①抬梁式(叠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特点:梁是受弯构件;用材较大;空间可做得大;空间相对灵活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特点:以小材代替了大材;简化了屋面用材;增加了构造的灵活;整体刚性好③井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梁檩枋椽柱•斗拱昂翘升2大木作•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角柱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高。相邻两柱升起2寸,可依间宽加减。侧脚:檐柱柱脚处微出向外。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梭柱:柱子上端卷杀,上梭柱,上下端均卷杀,上下梭。柱分三段,以上端做三瓣卷杀,至上径比栌斗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盆形收束。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艺术加工的方法。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若干内柱移位。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斗拱:中国传统建筑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营造法式》称为铺作,清称为斗拱,唐宋时起结构支撑作用,明清以后,主要起装饰作用。•斗拱起源:•斗拱的作用1.增加承托的作用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减震:吸收震波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朵铺作清: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攒踩宋清一跳――四铺作――三踩二跳――五铺作――五踩三跳――六铺作――七踩四跳――七铺作――九踩五跳――八铺作――十一踩斗拱:斗:一组最下面的构件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昂:起着杠杆作用,斗拱为支座,室外挑着撩檐枋,昂尾压在金桁之下,明清以后为纯装饰性的假昂。翘:华栱,宋称抄,清称翘。升:小斗斗拱中的模数宋代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清代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材分十一等1-4等:没用过5-6等:大殿7-8等:厅堂8-9等:亭、榭等:给装修用举折(宋):屋顶曲面的工程作法,先举后折,坡度平缓。举架(清):屋顶曲面的工程作法,坡度平缓。3屋架结构•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4屋顶种类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适应性强•2有较强的抗震性能•3材料供应比较方便•4施工速度快•5易于修缮、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