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复习整理-西南民族大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染菌率:指一年发酵染菌的批(次)数与总投料批(次)数之比的百分率。染菌批次数应包括染菌后培养基经重新灭菌,又再次染菌的批次数在内。2.微生物生长曲线:在适宜的培养基中接入少量微生物,以后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定细胞数目,以细胞群体量的对数对培养时间作图绘制出变化曲线。3.临界溶氧浓度:CCr:临界溶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4.溶氧率自然曲线:只有使溶氧浓度高于其临界值,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比摄氧率,得到最大的菌体合成量。如果溶氧浓度低于临界值,则菌体代谢受到干扰。5.自然选育:在发酵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直接进行筛选,选育出优良菌种的过程。6.诱变育种:通过诱变剂处理菌种的突变几率,扩大变异幅度,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7.补料分批培养:根据菌体生长和初始培养基的特点,在分批培养的某些阶段适当补加培养基,使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延长。8.抗生素:是指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微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相对分子量低的化学物质。9.营养缺陷型病株: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10.前体及其作用: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11.分叉中间体: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一些中间代谢产物同a--氨基己二酸一样,既可以被微生物用来合成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用来合成次级代谢产物,这样的中间体被称为分叉中间体。12.种子扩大培养、步骤、操作:菌种扩大培养是工业发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发酵提供相当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流程:斜面种子→摇瓶种子培养→种子罐种子培养→发酵罐。13.生理酸、碱性物质;代表物: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叫生理酸性物质,如硫酸胺,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则此种无机氮源称为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钠。正确使用生理酸碱性物质,对稳定和调节发酵过程的pH有积极作用。14.连续灭菌、间歇灭菌:连续灭菌(连消法):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的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的工艺过程。连续灭菌的形式:A.由热交换器组成的系统B.蒸汽直接加热培养基C.由连消塔、维持罐和冷却器共同组成的系统。分批灭菌(实消):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输入发酵罐内,直接用蒸汽加热,达到灭菌要求的温度和压力后维持一定时间,再冷却的工艺过程。连续灭菌优点:高温短时灭菌,培养基营养成分损失少。发酵罐占用时间缩短,利用率高。灭菌质量稳定,提高了热利用率。缺点:设备复杂,操作麻烦。不适合含大量固体物料的灭菌。分批灭菌优点:设备要求低,不需要另外的加热、冷却装置。操作要求低,适合小批量生产规模的灭菌。适合含大量固体物料的灭菌。缺点:培养基营养物质损失大,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下降。发酵罐的利用率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灭菌。需反复加热冷却,能耗较高。15.菌种衰退及其原因:菌种退化通常是指在较长时期保藏后,菌株的一个或多个生理性状和形态特征减退或消失的现象。在生产实践中体现的是菌种的发酵力(如糖、氧的消耗)或繁殖力(如孢子的产生)下降,或是发酵产品的得率降低。菌种退化原因:①自发突变导致菌种遗传特性改变:连续传代及保藏条件的变化容易引发②异核现象导致微生物群体发生变异。16.微生物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用的时间。灭菌是否彻底,是以能否杀死芽孢杆菌为指标。17.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18.产物促进剂: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19.各种抗生素的产生菌: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有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碱性化合物;真菌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灰黄霉素等;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多黏杆菌、枯草杆菌、短芽孢杆菌、杆菌肽;其他生物(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产生的抗生素;动物:溶菌酶、红血球素、鱼素等;植物:蒜素、番茄素、白果酸、白果醇、常山碱等;地衣或藻类生物:地衣酸、绿藻素等20.微生物的发酵类型:一、按投料方式分类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连续发酵二、按与氧的关系分类需氧发酵、厌氧发酵三、按与发酵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分类生长偶联型、部分生长偶联型、非生长偶联型分批发酵:一次性投入料液,发酵过程中不补料,一直到放罐。(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补料分批发酵(流加培养):在发酵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补入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的新鲜料,以达到延长发酵周期,提高产量的目的。连续发酵:一边连续不断地输入新鲜无菌料液,同时一边连续不断地放出发酵液。涉及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中的类型及变化:次级代谢发酵的菌体生长(生长期)和产物合成期(生产期)是分开的。发酵过程可分为:菌体生长、产物合成、菌体自溶三个阶段。21.菌种保存的方法及特点:斜面低温保藏法、液体石蜡封存法、固体曲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冷冻干燥法、滤纸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22.速效C/N源、迟效C/N源:能被为微生物快速利用的碳源(葡萄糖、蔗糖)。被微生物利用速度相对缓慢的碳源(乳糖、淀粉)。23.速效氮源: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可以直接被菌体吸收利用。迟效氮源:有机氮源中所含的氮存在于蛋白质中,必须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和多肽以后,才能被菌体直接利用。24.无菌检测:显微镜检查法、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肉汤培养检查法25.空气除菌哪些操作:空气预处理、过滤、空压机、贮气罐、总过滤器、加热、除油水、冷却、分过滤器、无菌空气26.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发酵过程的控制一般策略:前期有利于菌体生长,中后期有利用产物的合成;溶氧控制的一般策略:前期大于临溶氧浓度,中后期小于临溶氧浓度。最适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根据培养条件选择。pH的控制:调节好基础料的pH。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补料: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能源和碳源、补充微生物所需的各种氮源、补前体和无机盐、补水和无机盐;消沫:少量多次27.青霉素发酵工艺流:发酵罐(培养基中加入比较丰富的容易代谢的碳源、氮源、缓冲PH的碳酸钙以及生长所必须的无机盐,并保持最适合生长温度和充分的通气、搅拌,添加消泡剂)28.溶媒萃取:利用该物质在两种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使之从一种溶剂转入另一种溶剂中,从而使杂质去除。29.丁醇结晶过程:萃取液,再用0.5MNaOH萃取;pH6.4-6.8下得到钠盐水浓缩液;加3-4倍体积丁醇,16-26℃,真空0.67-1.3KPa下蒸馏;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晶析出;结晶经过洗涤、干燥(60℃真空16h),磨粉,装桶,得到青霉素产品。30.噬菌斑: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肉眼可见的透明圈).噬菌斑的大小,从肉眼勉强可见的小形斑直到直径1厘米以上的大形斑不等。31.临界菌体浓度:当菌体浓度适当时,摄氧率等于氧传递速率,且溶解氧维持在高于呼吸临界溶氧浓度的水平,此时的菌体浓度称为临界菌体浓度。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