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文人园特征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著名的有艮岳、苏州的沧浪亭等。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的风致的提炼与概括,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尚,也是创作方法趋于写意的表征。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中诸圆最简素”而名重一时。李成《山水诀》论山水画:“上下云烟起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左右林麓铺陈不可太繁,繁则堆塞不舒”《宣和画谱》则直接提出要“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主张。山水画的这种画风与山水园林的简约格调是一致的。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诱导欣赏者的联想。宋代主要是以诗的意趣,即景题的“诗化”来表现园林意境。景题能够寓情于景,抒发主人的襟怀,诱导游赏者的联想,其创造意境比唐代更为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求其多,因而整体性强而不流与碎琐,园林的筑山往往主山连绵而客山拱伏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做故意的大起大伏。水体多以大面积来形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余空地,虚实相衬托,于幽奥中见旷朗。建筑密度低、数量少,且个体多于群体,不见有游廊连接的描写,更没有以建筑群围和或划分景域的情况,景观开朗。雅致:文人士僚不同于流俗的清高、文雅,园林的经营就成为其人格物化的体现,故园林的景致多呈现雅致的文人化风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也是文人吟咏的主要对象,象征人品的高尚、节操。园中种竹也就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除此,还种有梅菊等展现高标意象的植物。石以琴棋书画并称,也是文人园林中必不可少之修饰,尤以太湖石为最。曲水流觞向来被视为高雅之事,故所有园中多设流杯亭。此外,建筑物多用草,诗化景题的命名,多抒发了文人士大夫脱俗而孤芳自赏的情趣,表示不同流俗。天然:力求园林本身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内部成景往往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是宋代园林天然之趣的追求和表现。园林的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同时,禅的思想与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而渗透到了文人园林的创造中。完全中国化了禅宗与大自然山水风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禅僧对于山水风景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常以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启发禅悟。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而文人的园林创作也势必收到禅悦的潜移默化而有了更多的意境追求,使得作品能够达到情、景与哲理交融合一的境界——完整求完美的意境创造境界。文人园林的四个风格形成都与禅宗有着直接的关系。宋代文人园中著名的有皇家园林艮岳。根据八卦,艮代表东北方,又代表山。艮岳位於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占地大约750亩。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状设计,突破了汉朝以来的传统营造模式,不再强调模仿真实山水。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山体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水体,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是先筑土、后加石料堆叠而成的大型土石山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造园筑山时模拟凤凰山(象征性做法),更重要的在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置石则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园内山峦起伏,众山环列,东有艮岳,南有寿山,西有万松岭,另余一芙蓉城,体现画论“势”。理水方面则以雁池为主的一套完整的水系,园林中央虽只有小小的平地,但山峡之间却有池水与瀑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参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园内的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培;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建筑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就园林总体而言从属于自然景观。除了自然景观外,园内还添置不少建筑物,譬如药寮、田圃筑室、栈道、介亭、书馆和八仙馆屋。因此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巧妙、以石为主的假山所组成的皇家园林。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宋代文人园融入中国诗画艺术的清和淡泊之美,飘逸高远、冲漠淡和的山水写意使人如饮醇醪。以和为美,以善为柔,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山水诗画意境追求在其审美领域内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