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仲伟周博士、教授、博士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710061陕西西安雁塔西路74号电话:86-29-82656840(办)E-Mail:weizhou@mail.xjtu.edu.cn1、研究背景1.1、现实背景当前,企业连锁董事已是全球范围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并已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中广为探讨的问题。仅就企业连锁董事现象在中国的社会实践而言,任兵等(2001)对中国上市公司中最大收入的100多家企业统计数据表明,1/3以上企业具有连锁董事;而就企业连锁董事在国外的社会实践而言,GwenMoore等(2002)以100家企业、109非营利组织、98家政府要员构成为样本,考察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及其与个人精英之间的连锁网络关系,结果显示这三类组织与个人精英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网络关系,不仅大型企业及其董事在部门交叉连锁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且企业及其连锁董事在国民经济发展、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作为特定时期的非制度约束安排,填补了制度性约束中存在的漏洞与间隙,继而成为企业间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进行交换和寻求支持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企业间连锁董事的知识传递效应有利于组织创新、同时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上建立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还有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增加企业盈利的市场机会。但是,企业间连锁董事由于容易引起企业间共谋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1、研究背景1.2、理论背景国内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国外学者主要从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功能、成因、效果(对企业绩效,对企业行为以及对董事个人的影响)等展开了多层面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连锁董事相关理论,如资源依赖理论、金融控制理论、互惠理论、管理控制理论、阶层领导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中,资源依赖理论、金融控制理论以及互惠理论从企业组织层面对连锁董事的建立进行理论分析,认为连锁董事是服务于组织利益的战略选择;而管理控制理论和阶层领导理论则是从董事层面进行理论分析,认为连锁董事是董事所代表阶层加强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手段。建立连锁董事的动机不同,各理论所暗含的对企业、对董事个人的效果也不同。出于企业组织利益建立的连锁董事关系,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利益,有利于企业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并可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出于董事阶层利益而建立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利于董事阶层以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为工具进行寻租以获取私利。相对于连锁董事功能、成因研究而言,连锁董事效果研究更重要一些。围绕连锁董事已有理论,各国学者使用不同方法,选取不同样本,重点对连锁董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各国政府规范企业连锁董事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总结已有的连锁董事效果研究后可发现,连锁董事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企业以及董事个人的影响效果均不同。这一系列的实证结果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连锁董事的同时,也从不同方面为资源依赖理论、阶层控制理论等提供了经验证据。1、研究背景1.3、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特别是连锁董事已有理论均是基于西方实践而构建,中国连锁董事相关研究甚少。ShenkarVon&Glinow(1994)提出在研究中国的管理与组织问题时,应注意各主流学派理论的适用性。那么已有的连锁董事相关理论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是否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连锁董事现有理论在解释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的生成和运作时是否存在局限性?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制度化约束不健全的情况下,连锁董事作为非制度化约束的一种,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为深刻理解与全面认识连锁董事提供了研究平台,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连锁董事现有理论提供了契机。因此对中国连锁董事的特征、成因、效果展开研究,对于深刻认识连锁董事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从政府层面规范连锁董事行为以及拓展连锁董事现有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课题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进行系统研究,在描绘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的基础上,从个体中心网和整体网络两个层面揭示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现状;分析影响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个体成员网络结构属性的影响因素;以公司因素、董事会因素为控制变量,重点探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因素对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行为、CEO薪酬的影响效果。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1、连锁董事及其关系网络连锁董事,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和最主要的一种企业间网络关系,是指个体成员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董事会任职,由此而产生的企业间联结关系(Mizruchi,1988)。这是连锁董事原始的内涵界定,却一直得到后来研究连锁董事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Boeker&Goodstein,1991;Fligstein&Brantley,1992;CliffordKonoetal,1998;GarryRobins&MalcolmAlexander,2004)。对于董事个人而言,如果甲是A公司的董事成员,同时他还担任B公司的董事职务。此时就把甲称为连锁董事。因甲同时在A,B两家公司董事会任职,而使A,B企业之间产生联结关系,我们称之为连锁董事关系。由一定样本企业组成的、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的集合体,我们称之为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企业间连锁董事可分为直接连锁董事和间接连锁董事。直接连锁董事是指任意两家企业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共同董事联结在一起。间接连锁董事是指任意两家企业间通过第三家企业或多家企业间接联系在一起。连锁董事不同于关联董事。至于什么是关联董事,至今为止在期刊网以及各类搜索网站上尚未发现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按我们的理解,关联董事是指个人同时在发生关联交易的企业董事会任职的现象。关联董事是因关联交易而引起,是暂时性的。而连锁董事是因个人同时在多家董事会任职而引起的,只要个人的董事职务没有发生改变,企业间的连锁董事关系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不管期间是否发生关联交易。相对而言,连锁董事的内涵与外延更宽泛。更准确地来讲,关联董事只是连锁董事的一个子集。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2、社会资本布尔迪厄率先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Bourdieu,1983)。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1990)则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即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网络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摄取,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回报。较之布尔迪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布尔迪厄还是科尔曼,他们主要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展开研究。普特南(Putnam)改变了这一现状,他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了经济学、政策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进而成为社会资本研究史上继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人物。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Putnam,1993)。企业是经济活动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节点,能够通过这些种种联系而涉取各种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边燕杰等,2000)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3、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它们彼此之间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Wellman,1988)。继此各种联结成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元,Granovetter(1973)率先将“弱关系力量理论”的“关系力度”引入社会网络研究,通过互动频率、感性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来将关系划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并认为两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Burt(1992)则认为社会网络中联结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本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提出社会资本的多寡取决于一个行动者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即当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绝对稀疏地带或相对稀疏地带,而其他个体均需凭借该个体作为纽带来形成联结关系时,则称该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空洞位置,处于结构空洞位置的个体成员由于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具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会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这就是社会网络中著名的“结构空洞理论”。林南(2005)提出了在社会网络中较具影响力的“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可通过占有而获得,还可通过网络关系来间接获取,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网络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网络属性的异质性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正相关性以及网络关系力量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负相关性,此即为著名的社会网络理论三大假设。3、国内外研究综述3.1、社会资本理论布尔迪厄率先定义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Bourdieu,1983)。他认为社会资本首先是一种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可以为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带来利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以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并且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网络关系;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得和保持需要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长期的、连续的投入。社会资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投资策略的产物,交换在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涉及“习性”(habitus)、“资本”(capital)、“场域”(field)三个基本概念,习性是指通过我们在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的性情系统;而人们所获得的性情系统是建立在他们在社会中占有的位置的基础上,即依赖于他们拥有的特定的资本禀赋;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与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场域是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结成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不同的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在场域中存在并发挥作用。习性、资本和场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由种种社会联系组成,它们是具体化了的、客观化了的和体制化了的。它们的概念内在地相互联系,每个概念只有在与其它二者一起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分析潜能。3、国内外研究综述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1988)首次较为完整地界定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即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网络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摄取,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回报。他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并且提出社会资本的五种表现形式,具体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另外,他提出社会资本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可以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提高组织效能等,同时,社会资本也有某些负面作用,如容易形成小群体,增加社会交往成本等。但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始终要大于其消极功能。较之布尔迪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布尔迪厄还是科尔曼,他们主要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展开研究。普特南(Putnam)改变了这一现状,他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了经济学、政策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进而成为社会资本研究史上继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人物。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Pu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