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师说》教案一、学习目标:A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基本实词、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语法、写作手法。2.正确认识文中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等观点。B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锻炼学生自查资料、找出学习重难点的能力。C德育目标:1.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2.学习韩愈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观点的勇气。二、学习重点:1.掌握“说”这种文体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子。三、学习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啊。2.体会从师重道的基本含义。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带领指导学生阅读文章。2.点拨法:对学生课前预习时留下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3.探究法:对本文结层次及中心问题进行探究。4.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中涉及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法: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老师?谈谈在现代同学眼中老师的社会地位如何?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必要应答,谈谈教师自己都将什么样的人作为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第2页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2、预习检测:(1)找学生阅读全文,后找学生指出读错或者不准确的字词读音。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u第二声)句读(dou第四声)或不焉(fou第三声)经传(zhuan第四声)郯(tan第二声)苌(chang第二声)聃(dan第一声)蟠(pan第二声)(2)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强调断句、声调。如: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明确: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需要一致。(3)找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介绍韩愈及其古文运动。(4)老师补充“说”的文体介绍。“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明确: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下韩愈名字的由来,并对“古文运动”进行补充。二、现场检测、及时巩固1、现场检测:找几个学生说一下认为需要学习的实词、虚词;再找几个学生说一下预习中找出的词类活用;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下特殊的文言句式;全班同学进行补充。最后老师将本课重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实词:闻:知道,懂得。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惑:糊涂。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谀:阿谀、奉承。第3页不齿:看不起。齿,并列、排列。通:普遍。时:世俗。嘉:赞许。贻:赠送。虚词: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这类”: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做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做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而:①连词: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关系);惑而不从师(表转折,却);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并且、同时”);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②复音虚词:如是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乎:生乎吾前:介词,相当于“于”,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助词。于:于其身也:对,对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欤:其可怪也欤!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第4页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乃:今其志乃反不能及。乃:竟。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词类活用:(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孔子师郯子同上(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则耻师焉同上不耻相师同上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②被动句:不拘于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及时巩固:请同学们再次通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以及句子。老师再找同学翻译句子,学生不会的,老师进行答疑,帮学生巩固课文。并在多媒体上显示重点句子的解释:第5页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这里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做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②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或,有人,无定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的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④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相对。三、课后作业:理清课文结构,复习课堂学习内容。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课前检查上节课所学重点字词句。二、诵读课文、分析结构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最后一段得出答案韩愈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接着老师反问,本文仅仅是为鼓励十七岁孩子学“古文”而作的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缘由呢?明确:结合写作背景,知道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借此发表议论,抨击时弊,提倡师道。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内容。本课以“说”这种议论文的形式阐明了作者的“从师”的观点,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围绕中心论述的?明确: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比有师”。且围绕这个中心,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第三段,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作者赞扬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且能行古道来进一步强调他的观点。三、合作探究、学习方法1、难点解析:(1)韩愈表扬学生李蟠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文章第三段重点批判了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那么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批判这种风气的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第6页明确: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社会风气:①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结果:圣益圣,愚益愚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结果: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结果:其智乃反不能及问:这几个对比有何关系,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不能调换顺序,与本段首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以!”相互应。(2)小组再次讨论: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这个道是什么?与今天的道指的是什么?明确:概括从师之道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由此想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的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现在的“道”反而比当时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指学业,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劳动技能能。2、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排比对偶句、连珠句、丰富的语气表达。3、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下定义、作结论;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四、发散思维:这篇文章放在现代这个浮躁的大时代里,还应该给哪些人看呢?明确:现在社会也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从师现象:不尊重教师,家长袒护孩子,学生顶撞老师,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人术业有专攻,同学在学习方面不如你,但是在与人交往或者技能方面就比你表现出色呢,所以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学习了韩愈的《师说》,谈谈自己对从师的观点,或者反思审视自身,写一篇议论文,学习韩愈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