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芳编辑发展经济学·第10章1第十章外贸与发展、东亚模式一、贸易是增长发动机的理论和政策演变二、东亚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第10章2周少芳编辑贸易的本质是自由,它寻找自身的发展途径,并且最合理地引导自身的发展过程。所有给予它的规定和指导以及限制和约束它的法律,可能是为私人的特定目标服务的,却对公众几乎没有好处。—查尔斯·达维南特(CharlesD’Avenant,1656—1714)引起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克里门特·朱格拉(ClementJuglar,1819—1905)名言发展经济学·第10章3周少芳编辑周少芳编辑发展经济学·第10章4一、贸易是增长发动机的理论的初始依据:比较优势二、重新定位增长的发动机:进口替代三、出口导向政策四、国际贸易内生增长理论五、贸易政策改革第一节贸易是增长发动机的理论和政策演变发展经济学·第10章5一、初始依据:比较优势1、比较优势理论周少芳编辑(1)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比较优势的原理(生产最低机会成本产品、自由贸易)(2)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俄林(GoranOhlin):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自然应当生产食物、原材料以及廉价制成品的一般假设。发展经济学·第10章6周少芳编辑2、对增长发动机理论的异议(1)缅甸经济学家拉·明特观点:殖民主义创造了双重经济,出口带来的生产的增加只是一部分。(2)纲纳•缪达尔也关注这种双重性,认为这些出口非但没有因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产生更加公平的收入,相反却加剧了各国之间和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收入不平等。(3)雷格纳尔•努克斯认为,现代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与一个世纪以前的欧洲一样采取同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易。(4)普雷维什——辛格: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正逐步恶化,贸易贫困化。出口悲观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依靠出口来促进本国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第10章7周少芳编辑贸易穷国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正在降低,而同时工业化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或者保持不变或者升高了。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正逐步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可以用它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衡量。)普雷维什称1870年到1936年的数据支持了他的命题。然而,不同时期的商品的价格的变化的趋势是不同的。下降的贸易条件表明发展中国家应当多元化其经济,发展制造业。这种转变应当通过国内发展,还是通过进入世界市场的尝试来实现,还是个问题。3、普雷维什争论:贸易条件对静态分析的反思:自由贸易改变的是生产和贸易量发展经济学·第10章8周少芳编辑赞成贸易的重要性,但不赞成自由贸易不管是什么原因,成功地实施幼稚工业保护政策也是非常困难的。4、暂时的保护:幼稚工业论5、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经济结构——创造了新的要素禀赋。改变现存的资源禀赋所规定的模式拉美、东亚,都完成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品出口的转变的战略。一个是进口替代,一个是出口导向战略。发展经济学·第10章9周少芳编辑二、重新定位增长的发动机:进口替代1、进口替代工具及其成本发展经济学·第10章10周少芳编辑2、进口替代的问题发展经济学·第10章11周少芳编辑3、进口替代的经验历史上,很多进口替代政策创造了显著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的巴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韩国。结果经常是令人失望的。加纳、坦桑尼亚、墨西哥和乌拉圭等国。案例12.1“加纳的进口替代”提供了一个实例。这些政策中很多都包含价格扭曲:汇率、工资率、利率以及进口和本国产品的价格。——通胀。只是被控制了。4、为进口替代辩护:(亨利·布鲁顿)发展经济学·第10章12周少芳编辑三、出口导向政策1、出口导向发展策略模式发展经济学·第10章13周少芳编辑2、出口促进成功的条件不适合于那些生产结构适合农业的国家,因为从初级产品的出口——加工产品的出口,需要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发展经济学·第10章14周少芳编辑3、选取出口导向政策的理由发展经济学·第9章15周少芳编辑4、批评有人认为对1976年至1985年以及1970年至1989年间的研究,结论太完美了。发展经济学·第9章16周少芳编辑1、来由四、国际贸易内生增长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格罗斯曼(G.Grossman)、赫尔普曼(E.Helpman)、克鲁格曼(P.Krugman)等结合“新增长理论”,建立了动态国际贸易理论模型;阿温·杨(AlwynlYoung,1993)修正并扩展了已有的边干边学模式和发明模式,认为国际贸易是由技术驱动,而不是由禀赋差异决定,从而构建了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发展经济学·第9章17周少芳编辑2、机理一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中产生的动态“边干边学”效应;二是基于研究和开发(R&D)支出所驱动的创新活动而带来的动态贸易收益。3、内涵是一国(地区)要以新理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等为手段,优化外贸条件、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提高国际经贸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并带动本国生产效率的提高。中、日、韩三国都经历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出口立国的阶段,东亚模式到了一个转折阶段,应该寻找其内生增长的新支点。发展经济学·第9章18周少芳编辑五、贸易政策改革目标:让国际国内市场连通,统一配置资源。原有的抵制进出口的扭曲价格的政策应当删除或修改。1、关税替代配额。2、降低关税3、出口促进案例:P369土耳其和中国的贸易改革印度的贸易改革贸易改革求需要有一个灵活的经济主体作为支撑。包括劳动力、资本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改革就会顺利推进。周少芳编辑发展经济学·第5章19一、两缺口模型二、东亚模式的含义三、东亚奇迹四、东亚经济危机的原因五、东亚危机的反思第二节东亚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第10章20周少芳编辑东亚模式被认为是后发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成功之道。宏观经济的稳定、强调农业、教育、出口以及合适的利率,使得亚洲经济取得成功。从理论上来说,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出口导向发展策略和两缺口模型等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发展经济学·第10章21周少芳编辑1、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主要思想2、基本方程式一、两缺口模型两缺口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它实际拥有的资源,出现了发展瓶颈主要思想是发展中国家在储蓄、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进口商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的资源计划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即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的有效手段223、两个缺口的调整与平衡周少芳编辑(1)调整的必要性:事前等式不平等,事后平衡(2)消极的调整:(I-SM-X):减少I或增加S(I-SM-X):减少M或增加X但增加储蓄或出口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减少投资或进口则不利于经济增长(3)积极的调整:(利用外资条件下的调整)利用外资,使两个缺口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下达到均衡,还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如:借款、引进FDI、接受捐赠发展经济学·第10章23周少芳编辑4、经济含义赫尔希曼等认为还有“第三个缺口”,即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的缺口,也必须引进外部资源来填补;“四缺口”理论:再加一个税收缺口发展经济学·第10章24周少芳编辑二、东亚模式的含义1、广义25周少芳编辑2、狭义:经济上(三个“E”和1个“S”)宏观经济的稳定、强调农业、教育、出口以及合适的利率,使得亚洲经济取得成功。发展经济学·第10章26周少芳编辑三、东亚奇迹1、经济增长表15.1GDP与人口的年增长率(%)表15.6实际GDP增长率(%)发展经济学·第10章27周少芳编辑2、贫困人口的下降贫困人口的数量下降了一半,由1975年的7.17亿降低到1995年的3.46亿,占总人口的比率也由58%下降至21%。发展经济学·第10章28周少芳编辑1、内部原因四、东亚经济危机的原因发展经济学·第10章29周少芳编辑表15.11汇率(每单位美元可兑换的本国货币数,每年年底数值)发展经济学·第10章30周少芳编辑2、外部原因发展经济学·第10章31周少芳编辑1、政府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变五、东亚危机的反思新金融观察/2012年/12月/31日/第007版专栏东亚模式变革:从权力到权利发展经济学·第10章32周少芳编辑2、资本项目开放的前提条件竞争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完全信息——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在放松金融管制与开放资本账户之前必须有一个能对银行业实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来对银行资本充盈率以及贷款条件进行监督;第二、在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化以前需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以及发展完善的各种机制。发展经济学·第10章33周少芳编辑3、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内生贸易增长方式的培养发展经济学·第10章34周少芳编辑1.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货币市场的自由化是怎样改变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的性质的?2.什么是“羊群效应”?它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东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它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4.为什么在1996年时韩国、印度尼西亚及泰国的经济表现良好但在1997年却产生了危机?5.在下面的领域中,IMF处理危机的方法是什么,它反对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a.金融市场的自由化b.货币政策c.财政政策发展经济学·第10章35周少芳编辑6.在经济理论中,对于贸易的有利之处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结论如何与经济发展进程相结合?7.普雷维什针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反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依据去支撑这个反对观点?8.什么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该如何去实施?会面临怎样的困难?9.进口替代政策遇到了怎样的困境?10.支持外向导入型发展战略的观点有哪些?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反对的意见有哪些?11.如果一国从内向型战略转为外向型战略,它应当采取哪些步骤,会面临怎样的困难?12.土耳其和中国的改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土耳其早期的改革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