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讲人:单中惠教授博导引言中国社会要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奥数金牌VS诺贝尔奖1901——1997年美国获诺贝尔奖211人2007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奖:〔法〕阿尔贝·费尔〔德〕彼得·格林贝格尔化学奖:〔德〕格哈德·埃特尔医学奖:〔美〕马里奥·卡佩基〔美〕奥利弗·史密斯〔英〕马丁·埃文斯经济学奖:〔美〕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埃里克·马斯金〔美〕罗杰·迈尔森文学奖:〔英〕多丽丝·莱辛和平奖:〔美〕阿尔·戈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日本现象”到2003年为止,日本已有11人获诺贝尔奖,其中4人是在21世纪最初三年中获得的。对“南京现象”的思考一、教育改革的理论动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189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一)“传统教育”指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把“知”放在教育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哥尼斯堡大学实验学校《赫尔巴特全集》19卷管理论教学论训育论1.管理论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目的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方法(1)管理的重要性不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无法进行的.(2)管理的目的管理并不是要在儿童的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3)管理的出发点儿童身上有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4)管理的方法严加管教(威吓、监督、命令)惩罚权威与慈爱(教师中心)不让儿童空闲懒散2.教学论教育性教学学科课程教学阶段(1)教育性教学强调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育性教学的两个条件:一是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2)学科课程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构建了学科课程体系西方早在古代希腊就出现了学科智者派:三艺(文法、修辞、逻辑)柏拉图: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基础兴趣就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兴趣就是观念大规模的广泛的聚集活动兴趣要求多方面的活动“没有这种兴趣,教学确实是空乏而无意义的.”以经验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以思辨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以审美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以同情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以社会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以宗教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六种兴趣与课程以经验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自然、物理、化学、地理以思辨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数学、文法、逻辑以审美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文学、唱歌、图画以同情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本国语、外国语以社会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历史、政治、法律以宗教的兴趣为依据的课程:神学(3)教学阶段教学应有一种合理的教学程序,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进行.四个教学阶段明了—静态—对教材的钻研—讲述法联想—动态—对教材的钻研—分析法系统—静态—对教材的理解—综合法方法—动态—对教材的理解—练习法五段教学法1.预备2.提示3.比较4.总结5.应用六个教学基本环节1.组织教学2.检查家庭作业3.讲解新课目的4.讲授新教材5.巩固新教材6.布置家庭作业“形式教学阶段论”不管教学对象如何,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任何功课的教学都要按照这四个教学阶段依次进行.3.训育论训育旨在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1)训育与管理共同之处在于:都直接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管理关注现在对学生的作用,训育关注学生的未来.(2)训育与教学其目的都是培养(3)训育的方法限制赞许责备惩罚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旧学校旧学校2旧学校3旧学校4旧学校5指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作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二)“现代教育”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全集》37卷《学校与社会》(1899)杜威40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杜威57岁《经验与教育》(1938)杜威79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教育与生活“学校即社会”2.学校与社会一是学校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经验与课程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课程的学科性质将越来越明显.“从做中学”4.知与行如何做做不是仅仅停留在儿童外部动作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理智活动.〔意〕蒙台梭利------我听,我忘记了;我看,我记住了;我做,我理解了.教学五步5.思维与教学好的教学要能够激发儿童的思维反思性思维如何思维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疑难的情境疑难作为儿童思维的刺激物儿童进行解决疑难的思考儿童自己展开解决疑难的方法儿童自己通过应用去检验教学五步教师------情境-------儿童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目的----计划----实施----评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6.教育与职业学校生活、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位一体7.教育与道德“儿童中心”8.儿童与教师过去,教师是太阳,学校的一切都环绕它旋转;现在,要把它完全颠倒过来,使儿童成为太阳,让学校的一切都环绕它旋转.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教师是儿童的辅导者、引导者“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象,他在发展中怎么能不通过杜威.”“只要旧学校里空洞的形式主义存在下去,杜威的教育理论将依旧保持生命力,并继续起作用.”二、教育改革的百年进程:20世纪外国三次教育改革运动“时代在进步,五十年来,一切都变动了,学校还是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瑞士〕裴斯泰洛齐20世纪外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教育民主教育质量(一)20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运动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育制度方式:自下而上传统学校的弊病教室单调乏味教学毫无生气课程与现实毫不相干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训导方法愚蠢无知欧洲新学校实验〔英〕雷迪:阿博茨霍尔姆学校(1889)〔英〕巴德利:贝达尔斯学校(1893)〔德〕利茨:乡村教育之家(1898)〔法〕德摩林:罗歇斯学校(1899)〔比〕德可乐利:隐修学校(1907)新教育运动的基本原则——————————————————————————————————————————————————(1)反对主知主义教育(2)反对传统的课程(3)反对呆板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方法(4)反对在精神上压抑儿童美国进步学校实验————————————————————————————————————————————————帕克:马萨诸塞州——昆西学校约翰逊:亚拉巴马州——费尔霍普学校柏克赫斯特: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制华虚明:伊利诺斯州——文纳特卡制沃特:印第安那州——葛雷制克伯屈:纽约——设计教学法进步教育运动基本原则——————————————————————————————————————————————————(1)反对从外面的灌输(2)反对外部强制纪律(3)反对从教科书学习(4)反对以训练方法获得孤立的技能(5)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教育理念改革:现代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活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从做中学师生关系改革:儿童中心三十校实验(1933---1941)重构中学与大学的关系(二)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目标: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课程改革方式: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的三个外部特征一是政府领导人强调教育改革二是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改革法令三是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中等教育结构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兴起,西方国家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其结果是综合中学的发展.早在全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的报告:《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中,第一次出现了“综合中学”的概念,认定它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在《今日美国中学》(1959)一书中为综合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综合中学是改进美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最理想的类型.综合中学的三种课程普通课程选修课程文理课程综合中学的两个功能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中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代西方国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等教育综合化的五个优势缩小多种结构的中等教育的质量差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便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2、课程改革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展了课程改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课程论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场课程改革也可称为“学科结构运动”.结构课程论是主张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强调知识结构的学习、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以及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的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这有助于学生解决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遇到的问题.从发现中学学习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即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出发,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从发现中学,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如何引导儿童发现学习态度:学生相信自己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问题.一致性:学生能寻找与已知事情的联系,使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激活:使学生活跃起来,并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技能:使学生在运用信息和解题技能方面有更多的实践.自我循环:使学生不断地有能力做许多事情.对照:引导学生去探索对照物,并在特定情境中有所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发展一种良好的能进行发现的能力,并对其独立发现的能力具有信心.结构课程论的价值在课程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在课程建构上更多地考虑了教育与心理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一种富有激励作用的观点结构课程论与学科课程论在偏重学科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结构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在方法上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运动目标:实施一流教育方式:上下结合国家课程趋向人本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研究选择学校运动校本管理运动改进教育管理加大教育投入1.国家课程趋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上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加强国家课程.英国原来不设置统一的国家课程,但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并设立了全国课程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打好主要学科的共同基础.英国的三类课程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基础课程:现代外语、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技术.附加课程:古典文学、经营学、保健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生活指导、第二外语.美国开发联邦与州互动的课程标准,各州自愿采用国家课程标准.如采用并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州,就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资助.美国的五门全国核心课程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美国实施课程的三个层次国家负责制定各学科课程的标准,确定基本目标和要求.各州负责确定各学科课程的框架,以及结构和内容.地方具体调整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课程实施.法国实施统一课程改革,提出“共同基石”和“共同文化”的概念.三个学科极一是表达二是关于人的知识三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在整个中小学课程内容上,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加强计算机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公民与道德教育.在强调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英国也提出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设置适当的学习挑战.二是对学生不同的需求作出反应.三是为学生个体和群体克服潜在的学习障碍.2.人文课程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课程上确立了“人本课程”理念.其核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