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中外教育简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外教育简史讲义(2010/5/9文化路校区)贵阳学院教育系余水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本章概述地位作用本章讲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起点。如果不研究这段教育史,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史,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国教育源远流长的传统。比如原始时期的宗教教育,主要有祭相与巫术活动。祭祀堪称中国“礼”教的起源,而巫术活动在民间的影响亦极为深远,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与此关系密切。再如原始社会末朗出现的学校萌芽,也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学校教育的序幕。当然,原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虽然已经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具备了社会性的特点,但是依然保留着诸多落后的、原始的特征,是野蛮的而非文明的社会形态。因而人类的教育水平也—f—分低下。同时,由于史料的局限,对原始时期的教育无法作出确切的描述。在古籍中,虽有一些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但多数含有传说或后人附会的成分。因此,就重要性而言,本章的内容是无法与其他各章相提并论的。二、基本概念解释1.“大房子”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祭祀活动可以视为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学家推断,这种大房子当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人们通常在这里举行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活动,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的教育。2.“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作用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3.“痒”(音养)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而氏族长者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知识的学校。<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痒,养庶老于下痒。”说明氏族社会末期已有等级之分,这些被供养的老人也有国老、庶老之别,供养的场所也有区别,形成了“上痒”与“下痒”两类学校。三、重难点(一)怎样理解中国教育产生的必然性教材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提出的——个基本观点是: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双重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1)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技巧,使其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而且保证人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宗教活动等。(二)怎样理解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一些远古史料及考古成就,又根据教育起源的必要性,教材把原始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三大部分,即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社会生活的教育以及作为特殊社会生活的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因此,考生在理解原始教育的内容时,要注重从这些方面去把握。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其一,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对于火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与此同时,也产生Z,相应的教育活动。长辈们在日常用火的过程中,依靠教育活动把这些道理和知识教给下一代。其二,为了使制造工具的方法传之后代,并不断发展进步,就必须通过教育这种活动。其三。原始渔猎中的教育以及原始农业、畜牧业中的教育。原始人类的渔猎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足以说明他人的渔猎活动是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且有一套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技巧必定是经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而传下来的。原始人类还掌握了一定的农作技术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其一,饮食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人类由茹毛饮血的生食到吃熟食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吃饭的方式、进食的时间也渐渐有了讲究,这使有关饮食方面的生产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其二,穿戴习惯方面的教育。在衣着的改进和发展中,孕育着审美观念和美化自身能力的2培养。而这种审美观念和美化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既是‘教育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居住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人类由穴居、巢居,到居住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其中也有相应的教育活动。而居住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其四,交通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先民在使用舟车时,必须懂得制造工具以补人力不足的道理,还必须懂得有关动力、浮力、摩擦力等原始的物理知识,以及使用舟车的有关技能,因此,当原始人类开始使用舟车以代人力之时,有关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为丰富。其五,婚姻家庭生活的教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后,婚姻制度则出血缘群婚发展成为氏族外婚制。而氏族外婚又经历了氏族群婚与对偶婚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这种婚姻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在母系氏族时期,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氏族成员都要接受尊敬母亲的教育,这可视为原始形态的人伦道德教育的开始。到了父系氏族时期,在人伦关系上发生了新的变化,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这种变化直接表现在婚姻上,即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及家庭形式。与之相适应的人伦道德教育也产生变化,开始注重培养父权思想,宣扬男尊女卑。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主要包括祭祀、巫术两方面。祭祀活动可以视为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发现,我国原始社会已有祭坛的存在,而且这种祭坛与后世的明堂制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外,祭祀活动还通常在一些氏族的“大房子”内进行。巫术活动也是原始宗教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始人类常常使用卜骨来占验凶吉,而且很可能出现了专事占f\的巫师,他们往往都受过训练,掌握一定的宗教知识,有实行巫术的特殊技能,从而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三)怎样理解中国原始教育的特点中国原始教育的特点是根据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总结出来的,如果考生学过教育学,则可参照理解。关于第一个特点“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考生可以从原始教育的产生来理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原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也不可能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往往是由——些生产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结合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来进行,把生产经验、技能、扫:会生活的知识能力以及必须具备的品德,直接传授给后代。关于第二个特点“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考生可从原始教育的对象方面来理解。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的集体性,故原始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凡是集体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品德、习俗,也就是整个社会所要求的,全体社会成员都需学习,因而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同时,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决定了原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阶级性。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接受一定的教育,没有阶级分化所引起的那种差别,也不带强制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关于第三个特点“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可参照本章第二节的有关内容来理解。尤其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关于第四个特点“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主要是讲教育方法和手段。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没有记录和广泛交流文化的工具,当时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及对实际行动的观察模仿。生产经验、技能的传授是这样,生活知识的传授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这样。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本章概述地位作用本章通常被称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代教育历来被后世学者尊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首先,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渐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西周的“学在官府”最终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其次,这一时期开启了中国官学教育的开端。尤其是西周时期,已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再次,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课程体系。从夏、商时期的明人伦、习礼、习武教育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内容,为后世教育内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逻辑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两节,其中第一节为夏、商两代的教育,主要讲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主要教育内容。而第二节为西周的教育,主要讲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官学系统以及教育内容。从逻辑关系看,第一节是奴隶制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节则是奴隶制教育的高度发展。3二、概念解释2.“学在官府”这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点。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其二,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体。这既体现在中央“国学”中,也体现在地方“乡学”中。其三,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3.“六艺“这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课程。“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一)关于学校的产生要求考生对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加以区别。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产生的条件大致有三个: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二)关于西周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从层次上看,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痒、东序、警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予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间熟、党牢、州序、乡校等。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校系统充满着理想化的色彩。清末黄绍箕先生根据<学记>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没学的记载,对西周学校设置情况作了统计,认为单是王能之内就有家塾12删所、州序3印所。而从当时的社会情况、生产力水平看,显然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普及的程度的,因此,对西周学校设置须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理解,不可作过高的估计。c(四)论述题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三第一,官立性。由于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西周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私学,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c而在官学之中,也是官师一体,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这既体现在中央“因学”中,也体现在地方“乡学”中。第二;系统性。西周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在中央有国学,在地方有乡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库”、东“东序”、西“替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淬宫”。诸侯所设大学与天子所设大学的这种差别,是西周等级制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2)西周还设有小学。据游LfC.王制>所载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