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军事思想【教学目标】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增强学习军事思想对深入了解、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概念军事是一切与战争或军队直接相关的事项的统称,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思想亦称“观念”,即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军事思想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开始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二)军事思想的特点1.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为了各阶级的利益,军事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反映各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奉行和推崇的军事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为,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是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例如,战争从社会发展或政治角度看,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而无产阶级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因为正义战争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的战争。2.实践性。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和军事实践,又对战争和军事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在战争和军事实践中受到检验、得到发展。3.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强制性地要求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因此,在战争中,人们必须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古代大军事家孙武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第三章军事思想57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所以,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是人们对战争这一客观事件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4.5.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生产力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特性。恩格斯指出:“现代的作战方法是法国革命的产物。它的前提是资产阶级和小农的社会和政治的解放。——革命前的军队的不灵活,正是封建制度的反映——军队和整个生活一样是以缓慢的速度前进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第一节中国古代及近代军事思想一、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1、发展过程(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即萌芽成型型时期(夏、商、西周)。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的战争是部落之间为争取生存条件或血缘复仇而采取的暴力行动。原始社会的战争具有后来战争的最基本属性,是萌芽形态的战争,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一切类型的战争都是这种初始战争的衍生和发展。但原始社会战争又是形态很不完整的战争,从目的、性质、组织形式上都与阶级社会战争有着重大差别。它从缘起到结局,都不具有阶级奴役、剥削、掠夺的性质,战争也不是经常性的职业。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继后而建立的殷商、西周王朝是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随着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出现飞跃的进步,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夏代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商周时期车兵占据重要地位,奴隶制的军事制度已逐步法规化,更突出地反映奴隶主的阶级意志。周天子对诸侯拥有极大的权力,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产生了包括“礼”、“刑”等内容的军事典章制度。出现了专门研究寰的著作《军政》、《军志》等。(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末,历时5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封建制在各诸侯国普遍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在广泛吸取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战争的新内容、新特点,创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学说。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的问世,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其后相继产生的《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兵书,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这个时期的军事论著已涉及到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各不同层次,特别是从战争观、用兵观、治兵观等高层次上认识军事问题,为古代军事思想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第三章军事思想58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等的配合作战,使得战略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通过战争实践,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争胜利。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创造性地发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争,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著名。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4)、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一方面出现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12人为单位的鸳鸯阵,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清王朝前身)与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夏允□《幸存录》)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长处,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张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层次设防的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时对军队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胜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主要内容(1)探讨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阐明了战第三章军事思想59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2)、探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3)阐述作战的指导思想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三:歼灭战:歼灭战(annihilation),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是一种不对称的战术,有很多具体的作战方式。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有一点集中,战必求歼,不管几路来,只管一路去的特点。它是进攻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敌人。(4)、提出作战原则及方法一、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二、出其不意孙武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1941年12月7日,日军海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胜利,就得益于战争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使美国放松警惕;其次在攻击时间的选择上,12月7日正是美海军士兵的休息时间,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三、奇正互变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与第三章军事思想60正互相对立,奇是指出奇不意的办法;正则是指正规的、合乎常态的办法。奇法与正法互相变换着使用,可以使二者相映生辉。四、避实击虚《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