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húsù),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鲁迅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药鲁迅小说的发展线索魏晋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明清章回小说白话小说(现当代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阅读小说1、了解背景2、理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①抓线索明线(主要内容),暗线(主题思想)②抓标题4、把握主题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分析人物形象如何阅读小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①渲染气氛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后因父病,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1898年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1902年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走进鲁迅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社戏》《阿Q正传》为大家熟知)《彷徨》(11篇,《祝福》);《故事新编》(8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16部。主要作品“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了解背景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振奋革命者妥协倒退鲁迅失望袁称帝、张复辟鲁迅痛苦鲁迅思考揭出病苦,以引起注意拯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一、把握情节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第一部分老栓买药第二部分小栓吃药第三部分茶客谈药第四部分华大妈上坟华家夏家买“药”吃“药”谈“药”上坟被杀被吃被议上坟(明线)(暗线)(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这一年的清明)刑场茶馆茶馆坟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康大叔人血馒头连接交织交织融合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是刽子手“康大叔”。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思考:全文所有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华老栓一家人、看客们、夏四奶奶、茶客们群众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爪牙革命者夏瑜二、分析人物性格1.找相关语句描写,正面和侧面。2.从描写看个性特征。3.人生经历,身份定位,思想认识。4.作者态度或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如何分析人物性格肖像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细节讨论:关于愚昧、麻木的描写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对敌人爪牙恭敬;不理解儿子;华老栓一家,茶客、看客,夏四奶奶二、把握人物人物分析:夏瑜身份地位社会意义性格特点矢志不渝、英勇斗争、大义凛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对革命矢志不渝,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作者对他的态度既赞扬其英勇斗争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夏瑜②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是当时的群众所不理解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更好地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是用夏瑜来影射秋瑾的。“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斜玉旁;夏瑜被杀害的地方是有四个暗淡金字“古□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是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表示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夏瑜:人物分析:华老栓身份地位社会意义性格特征愚昧,落后,胆小,懦弱。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揭露封建统治的愚民本质作者对他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物分析:康大叔身份地位社会意义性格特点蛮横、凶暴、残忍、贪婪、无耻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控诉封建统治的反动凶残三、把握环境找语句,析作用体味下列文句,分析其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服饰:暗示社会背景,是在清代。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社会环境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丛冢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残酷镇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赏析环境描写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渲染了坟场荒凉、阴冷的气氛,进一步烘托了上坟人悲痛的心情。丛冢馒头赏析环境描写···——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排成一个圈······显然是人为的。有人纪念烈士,说明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给人希望与鼓舞。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赏析环境描写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接头破匾上“古口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黯淡”反衬了华家幻想即将破灭。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革命不被人理解,脱离群众,没有充分发动群众,造成“革命不关心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的被动局面.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二)自然环境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栓去买药,暗示了革命者即将就义,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单调阴暗与人物心情形成鲜明对照;也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象征)。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渲染坟场悲凉、沉寂的气氛,衬托两位母亲悲凉、茫然的心情,暗示旧中国的黑暗、恐怖,激起对革命者悼念,受害者的同情。赏析环境描写······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赏析环境描写乌鸦的神态、动作无不营造了一种异常阴森的氛围;夏四奶奶认为是死去的儿子在显冤、显灵,可见其愚昧,更为夏瑜的死增添了悲剧意义。赏析环境描写“哑——”的一声大叫进一步说明夏瑜母亲由于愚昧,其追求一定会破灭的;作为黑暗中斗士们呐喊的象征,控诉了黑暗的社会制度。篇末乌鸦飞走增添了悲凉、凄惨的气氛;夏母的愿望落空,表现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主要人物分析小结,探讨小说主题华家(华老栓)康大叔夏家(夏瑜)身份性格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愚昧、落后、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蛮横,凶暴、贪婪、无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矢志不渝、英勇斗争、大义凛然社会意义(主题)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揭示群众愚味、落后的现实。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精神。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启示人们: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四、把握主题•看背景•看小说环境•看小说情节•看小说人物命运主题明线:揭示了普通民众长期受封建阶级压迫形成的思想愚昧、麻木、落后的现实。暗线: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牺牲。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启发人们: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赏析独特的暗示艺术(一)标题暗示(二)线索暗示(三)人名暗示(五)环境、景物暗示(四)人物暗示小说为什么以“药”为题?“药”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揭示主题。鲁迅在《药》中通过发人深省的故事提出“什么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这一问题。(2)、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1、小说情节都是围绕着“药”展开。2、作用:(1)、概括情节。“药”的含义人血馒头不是“药”,这种迷信只会使人早日丧生;夏瑜式的奋斗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民众的觉醒;要真正疗救中国,必须要舍此重新找“药”,能根治这一症结的新药。暗示语两条线索写了两个悲剧,一是华老栓财去子亡的悲剧,一是夏瑜牺牲无人理解的悲剧。——华夏的悲剧人名暗示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华”、“夏”暗示了“华夏民族”之意。华老栓暗示了辛亥革命前的人民群众。栓,是塞子的意思。华老栓、华小栓,暗示了当时的广大群众(从父辈到儿辈)的脑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觉醒。瑜是美玉,夏瑜不仅暗示指的是真实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了他是华夏民族的精英,即先进的革命者。人物暗示《药》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华老栓,暗示父辈的愚昧落后;而华小栓的命运则暗示由于父辈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夏瑜的悲剧,暗示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形象,暗示着统治者的帮凶是何等凶残、丑恶;华大妈、夏四奶奶,则暗示了做母亲的也不知道儿子为何而死的可悲现实;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年轻人”,则暗示了从老至少的群众的麻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