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课程代码:00814)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第一章先秦文艺思想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尚书•尧典》第三节《论语》第四节墨子第五节老子第六节庄子第七节孟子第八节荀子第二章两汉文论第五章概述第六章《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章《毛诗序》第八章《礼记•乐记》第九章《法言•吾子》第十章《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第十一章《离骚经序》第十二章《论衡》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曹丕第三节陆机第四节《抱朴子•钧世》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第六节《文心雕龙》第七节《诗品序》第八节《文选序》第九节《金楼子•立言》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王勃集序》第三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第四节《诗格》第五节《戏为六绝句》第六节《诗式》第七节韩愈第八节《董氏武陵集纪》第九节《与元九书》第十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第十一节司空图第十二节欧阳修第十三节苏轼第十四节《词论》第十五节《白石道人诗说》第十六节《沧浪诗话•诗辨》第十七节《心境记》第十八节《论诗三十首》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诗集自序》第三节《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第四节《四溟诗话》第五节《童心说》第六节《曲律》第七节袁宏道第八节《序山歌》第九节《读第五才子书法》第十节《读三国志法》第十一节王夫之第十二节《闲情偶寄•立主脑》第十三节《原诗•内篇》第十四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第十五节《复鲁絜非书》第十六节《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第十七节《书汤海秋诗集后》第十八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十九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二十节《人间词话》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1:《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精读篇目附录2:题型举例2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如下: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的。(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成了重要的审美范畴,师古、复古为革新等文学思潮时而可见。由于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论著情文并茂。如陆机《文赋》,杜甫《戏为六绝句》等。32.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秦时代文史哲尚未分家,诸子的言论自然也会涉及文学问题,如孔子“兴观群怨”说,初步总结了文艺的特性及其社会作用;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就涉及文学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政治思想基础(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等。二是先秦以后一些大思想家、学者研究社会思潮、人文现象时,也把文学现象包括在内,如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对汉赋和学术界华伪不实、因循守旧、于世无补的时弊进行严肃批判;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强调文章必须有益教化、文章与德行并重、文章今胜于古等。(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岁寒堂讲话》张戒;《沧浪诗话》严羽;至明清时,诗话都有明确的诗论宗旨,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标举汉魏盛唐,提出“格调说”;清王士禛(zhen)《渔洋诗话》提倡“神韵说”;翁方纲《石洲诗话》力主“肌理说”;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融入西方审美理论提出“境界说”;到于词话在北宋已有晁补之、李清照论词之作,还有唐圭璋《词话丛编》等。(3)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陈子昂《修竹篇序》吹响了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号角,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达到了“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骚两挟”,即形式与内容二者兼美的境界,这是对盛唐诗歌经验的理论总结;(4)小说(含戏曲)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最早运用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至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达到高峰;其后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均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主要以评点为表现形态。(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谚语如:“一招鲜,吃遍天”;又如曹雪芹《红楼梦》通过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说明该书的创作出发点,还有贾母对历来才子佳人小说戏剧的讥贬,薛宝钗论画,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议论等,都包含作家深刻的艺术见解。1、先秦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第二节《尚书•尧典》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的纲领”。4领会:诗言志答:广泛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以《尚书·尧典》最早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认识,被朱自清誉为我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第三节《论语》识记: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5.不学《诗》,无以言;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领会: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作为志切救民的政治家,孔子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兴观群怨”的阶级内容显而易见,学《诗》的目的,只为“事父”、“事君”。他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2、文质彬彬: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质胜文”则粗野鄙陋;“文胜质”,则浮华不实。要“文质彬彬”,即文雅又朴实,这才成其为“君子”。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于文学理论,因而常常为后世文论家所引用和发挥。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yi)》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认为,诗与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从美与善的区分,可知孔子眼里,美已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价值;但在美与善的统一体中,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在评论具体作品时,他的原则和方法是先善而后美。艺术作品的善与美,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4、辞达:“辞达”: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写文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55、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艺术方面看,则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6、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答: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化作用,可提高人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论文学世态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7、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