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重要作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孟子】1、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解释在这里,咸丘蒙引此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天子能不能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臣子来对待的问题。他认为,既然《诗经》中说“莫非王臣”,那么,天子的父母当然也是天子的臣子,言外之意是,这样也就谈不到孝道了。孟子指出,咸丘蒙的说法是只顾诗中这一句文辞,而不顾全诗的志意,也就是说不顾全诗的重点在哪里;王家差事,无尽无休,但是,不应该不做,因为任何人都有为国家做事的责任和义务,主人公所怨的是天子和大夫不公正,不是因为自己辛苦而幽怨,而是因为这样使自己无法为父母尽孝而幽怨;然后,孟子引《诗经》和《尚书》中的语句说明,天子所承担的是对天下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但是,父母能“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又是天子对父母的孝,父母不能因为亲近子女而凌驾于天下以及天子之上。(1)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以此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而应当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作者的意旨。2、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上》)解释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知人论世:真正理解作品,就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情感、人品等,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3、知言养气说(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解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知言”的重要性,孔子早已指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语言文辞,也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孟子自称对于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闪烁的言辞都能察知它们的蒙蔽、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孟子·离娄下》又云:“言无实不祥。”正面要求语言有真实丰满的内容,这是他“充实之谓美”(《尽心下》)这一审美理想的反映,与其“知言养气”之说密切相关。知言: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2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养气:一个人经过养气而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具备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司空图】一、韵味说1、以味辨诗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理解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他所说的“韵”指的是清澄淡远的风格,是一种柔美的情韵。“韵味”是诗歌的重要元素2、韵味的特点:(1)醇厚浓甘之味。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理解长江,五岭以南的人,大凡感到适口的东西调料,有醋和盐,像醋,不是不酸,不过仅仅是酸而已;像盐,不是不咸,不过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人(仅用醋和盐以调味),吃饭时是不用的,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咸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长江五岭之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因而分辨不清它们美味与否。(2)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理解噫!形象真切,而不流于肤浅,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了。近而不浮: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流于浮泛;远而不尽:意境含蓄而又深远无穷3、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味的生成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与极浦书》)理解在“象外之象”中,前一个“象”为实境,后一个“象”为虚境;同样,前一个“景”为实境,后一个“景”为虚境。打个比方,前边的实境是基础,后边的虚境是楼阁,离开了实境,虚境就无所寄托,成了空中楼阁,难以存在。所以只有将虚境置于实境之上,构成“两重象以上或两重景以上”的虚境,才能使我们透过前一“象”、“景”,而捕捉到其“外”的“象”、“景”,获得韵味无穷的审美满足。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具体、有形的境界。(具体可感)第二个象和景,指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暗示、象征出来的无形、虚构的艺术境界(虚构想象)二、风格论——《二十四诗品》品:偏于审美品味之意。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空然空纵,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高古品)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3(绮丽品)意象批评:以感性具象的描绘代替思辨式理论阐述的方式。【王夫之】现量说——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境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理解心灵的领会对事物的“生意”或感觉性质的凸显或照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造。“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谯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现量: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感受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须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叶燮一、艺术本原论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理解他用理、事、情三个具体的名称来概括“物”——即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社会现实生活审美客体之“理、事、情”审美主体之“才、胆、识、力”1、审美客体之“理、事、情”“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理解所谓“理”是指与天地贯通的客观自然万物自身所存在的根据和矛盾运动规律,也可以说是客观万物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即指客观的自然万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运动过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即指客观万物各自独特而又丰富的“情状”、“姿态”、“自得之趣”。理、事、情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所以说此三者的统一,就构成了美的本质要素。理:指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过程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风貌等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2、创作主体之“才、胆、识、力”才:才华,具体写作才能胆:破旧创新的胆量和气魄4识:高度艺术鉴赏辨析能力力:富于独创性的笔力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识”二、文学发展史观(相续相禅论)续:后者接武于前者。(连续性)禅:前者让位于后者。(创新性)【苏轼】一、文学创作发生论①创作是充实而勃郁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②延续苏洵的“风水相遭”说,苏轼的创作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③与杜甫、白居易批判现实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①艺术思维的“空静”观,强调艺术思维及审美过程中静观和摒弃杂念的重要性。②辞达说,语言运用只要达意就行,对文采要求不高。首先从从艺术思维规律的高度论述,其次表明辞达和文采的关系,指出文采是辞达的内在要求。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形象思维和无穷意味。④传神论,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⑤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既要熟悉又要超越法度技巧,灵活运用。三、艺术风格论平淡不是单纯之平淡,于平淡纯朴中包含最浓最深之味,显示细密浓丽之美。四、名词解释①风水相遭说:由北宋文学家苏洵提出。“水”喻作家修养—主观条件,“风”喻外界机遇—客观条件。风水不相遭,则不能成文;风水相遭,则不能不成文。苏轼的创作即为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②辞达说: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之理,将心中构思酝酿成熟的艺术形象等内容用语言文字完全、充分表达出来③传神论: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严羽】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①以禅语说诗:以禅宗话语作为诗学言说方式;以禅理说诗:以禅宗理论作为诗学建构的基础。②妙悟说,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时领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③熟参是妙悟之基础,指对前代优秀作品进行广泛透彻地阅读,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④识与辨是妙悟之关键,指高度的艺术鉴赏和审美判断能力,尤其是对作品体制类型的识别辨析。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①针对宋代诗学“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的形式主义流弊,提出别材别趣说。别材即诗歌创作不以知识学问为表现对象,应有自己特殊的题材——吟咏情性。别趣即诗歌创作不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应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旨趣。②镜花水月:要求诗中境象既空灵虚幻,又富有无穷的情致韵味。含蓄、蕴藉、朦胧。5三、名词解释①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改变自《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专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②妙悟说:“悟”指直觉跃迁式的艺术思维方式。“妙悟”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时领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③熟参:为妙悟之基础,指对前代优秀作品进行广泛透彻地阅读,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钟惺】活物说:作品的生命即在于允许后人对它的不同理解之中。非封闭、僵固,而是开放的活的生命体。偏颇之处在于纯粹个人化、主观化。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