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8级本科班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新形势下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学员姓名:学号专业班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班指导教师:学院学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两当教学班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10年11月19日2论文提纲一、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2、现有队伍难以稳定。3、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4、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落后,村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5、部分村信息渠道不畅,村干部决策容易失误。二、村干部自身矛盾对村干部的牵制1、双重责任制的矛盾。2、双重利益和身份的矛盾。3、双重“待遇”的矛盾。4、双重地方性的矛盾。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必要性1、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基层组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2、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的前提条件。3、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凝聚和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四、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1、强化村级党的领导的机制。32、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3、村级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兼职制。4、县乡(镇)干部下村任职制。5、村干部实行脱产制。6、村干部的报酬实行财政统筹制。7、切实做好村干部退休养老保险制。8、村干部实行工作责任制。9、村干部实行岗位培训制。10、加强农村干部管理。4论文摘要[论文摘要]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情况看,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担负着组织领导农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基层组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的前提条件;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凝聚和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关键词]新形势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思考5新形势下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情况看,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担负着组织领导农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一、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少数村党支部班子力量薄弱,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有的村党组织活动不正常,即使开展活动也是由于上级检查,被动应付。由于平时不沟通,不学习,党支部成员之间、党员和党支部之间、群众和干部之间、群众与党支部之间关系疏远,党员干部和群众矛盾多、意见大,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发挥。二是有些村两委之间工作不协调。村书记和主任之间矛盾时有发生,表现在工作上相互扯皮,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领导班子整体6功能不强。三是村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素质不高。表现为宗旨意识不强,服务意识缺乏,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弄虚作假,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四是党群、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融洽。有少数村干部做表面文章,造成一些村干部不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凭主观臆断指导和决策,容易产生工作的盲目和被动性,同时拉大了和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影响了干群关系,甚至影响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五是村干部队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较少,学历为本科、大专的不多,特别是第一学历为本科、大专几乎为零,还有部分为初中文化,学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财政金融的很少。六是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要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七是一些村干部能力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主要是政策水平偏低,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宣传贯彻不到位,导致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科技素质不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搞产业结构调整上指导不上去,组织和服7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较差,少数干部方法简单、作风不实。八是一些干部工作动力不足,心态不稳。有的感到经济上没实惠,政治上没奔头;有的认为工作上没抓手,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基层工作。(二)、现有队伍难以稳定。一是现村干部的报酬低。在一部分率先富起来的人对群众所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确有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向个人利益方面发生倾斜,存在不愿尽责任的消极情绪,这也是一些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村干部的岗位对农村青年人才基本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二是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担负的职责相当繁重,党和国家各项任务都有赖于其去落实。然而,随着近年来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如财税、工商、土管等纵向管理力度的加强,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和履行职责的条件都表现出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来就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没有好的“出路”和“退路”。过去有些村干部干得好的可以到机关、企业任职,现在机关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改革,村干部的这条“出路”已被封死,虽说现在可以报考公务员,但由于名额、学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村干部对此并不抱希望,辛辛苦苦干了多少年,退下来时,没有很好的退路,随着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应该可以打消村干部的后顾之忧。8(三)、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村干部队伍的后继乏人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转向城市、城镇,在城市、城镇安家落户,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二是在广大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取大中专院校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由于青年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输送新鲜血液”,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四)、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落后,村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扩大了农民的自治权利。这两次变革对农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使农村党支部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重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村组织的组织功能、村干部的行为方式却滞后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在工作方法上,行政命令的多,主动服务的少;在工作内容上,征收税费的多,指导农民致富的少;在组织活动上,机械单调的活动多,生动活泼的活动少。带来了干群、党群关系不够融洽,党员组织观念淡化,支部威信下降。造成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从领导工作本身来讲,大都与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一言堂”阶段,管理方9式仍沿用“里外一把手”传统套路不无关系。(五)、部分村信息渠道不畅,村干部决策容易失误。一是面对市场,对农民该种什么、养什么把握不准,指导不力。多数农民渴望得到干什么、怎么干的信息,渴望得到销售上的便利和收益上的保障。然而,大多村干部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其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心无力。二是由于长期工作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影响其视野。获取信息的渠道小或不畅,致使信息滞后,影响其决策的准确性。这些因素造成村干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不强,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二、村干部自身矛盾对村干部的牵制当前,村干部的自身处在“双重角色”矛盾的焦点上,时时影响着、牵制着他们去履行本身负担的社会职能。村级干部“双重角色”的矛盾已明朗化和尖锐化。具体表现有:(一)、双重责任制的矛盾。村级干部作为干部,其有明确的公务工作责任,作为农民,又有其具体的家庭生产责任,在这两种责任前面,村干部难以协调统一。当前,不少村干部所持的态度是:“既种自家的地,又作公家的事”,以求“两兼顾”达到“两不误”。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两兼顾”可以,“两不误”则很难。一个管理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口的村干部,业余兼职去完成几十项工作任务(而且是硬任务),这当中的酸、苦、辣、累是可想而知的。村干部在10这种“脚踩两遍船”的情况下,很难保持平衡,“种好家里的田,应付国家的事”,成了许多人倾斜对策。农民指责村干部“一心种好自家田,集体工作‘星期天’”。村干部责任感不强,事业心不强,也就是两种责任制选择失衡的具体表现。(二)、双重利益和身份的矛盾。在现阶段,国家、集体利益同农民利益从目标上看是一致的,但在许多现实的具体利益方面,还存在一些冲突和摩擦。现实表明,当村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农民个人利益需要为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做出贡献时,许多人难以成为国家、集体利益代言人。在“两种身份”中,村干部的农民身份相对突出,当他们的“双重身份”发生冲突时,大多会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明显的农民倾向性。许多事实表明,村干部往往是:宣传政策是支支吾吾,贯彻政策时犹豫不决,执行政策时畏首畏尾,甚至还有的人暗中设障,维护狭义的农民利益,致使农村不少工作难以开展,不少问题难以解决,硬任务往往压在乡镇干部身上。(三)、双重“待遇”的矛盾。实际情况表明,对于村干部,要求带头完成国家任务,带头遵纪守法,基本上与国家干部一视同仁、同等要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国家干部能享受的待遇,村干部几乎沾不上边。当前,村干部待遇低突出表现为:一是工作收入低。大部分村干部一年误工120天左右,有好些天还在农忙时节,而补贴也就种好一亩地的收入。二是福利照顾少。三是离职后的保障的措施和制11度不完善。村干部有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政治上的“压力感”,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四)、双重地方性的矛盾。双重地方性的矛盾,也就是地方性工作与地方性干部的矛盾。地方工作由地方干部做,这种做法从建国至今,起过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矛盾。一旦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许多当地村干部就会自觉不自觉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置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而不顾。二是地方观念与政策观念相矛盾。村干部是当地人,带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地方主义色彩,这种地方观念常常取代政策观念而发生作用。三是公事公办与私情私交相矛盾。村干部身边都有一张由亲朋好友编制的关系网,部分村干部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为人情面所羁绊,很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四是选拔能人与缺乏能人相矛盾。局限于一个地方选拔使用干部,视觉小,范围窄。不少村在选拔干部、调整班子时,周而复始,甚至出现“轮流执政”。五是维护法纪与保护个人权益相矛盾。有的村干部对违纪、违法现象敢抓敢管,如赌博、制止乱砍滥伐、抓计划生育等坚决按法纪办事,反而会招来一些“明枪暗箭”,有的家庭、人身受威胁,有的劳动成果和家庭财产受侵害,使村干部感到“不管”反倒比“管”好,因此,有些干部从同违法行为、不良倾向的斗争中退下阵来。12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必要性(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基层组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可见,农村村干部队伍的建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