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哲学基础体质藏象病因病机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总目录气血津液经络养生与治则思考题绪论会意兼形声。从匚(fāng),从矢,矢亦声。《说文》:“盛弓弩矢器也。”“醫”,会意,从“殹”(yī),从酉(yǒ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二字各有本义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中,和也。——《说文》中庸之医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基础体系医学基础——原始积累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内经》《难经》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形成标志形成基础《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3、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中医学西医学基本概念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整体医学模式2、中医学的自然属性《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各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百科全书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学术特色整体医学个体化诊疗自然疗法优势理论优势——独特理论体系治疗优势——疗效、辨证方药优势——天然药物养生保健优势——养疗复一体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味。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医圣”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扁鹊·《难经》,是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3.金元四大家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2.唐政府组织李勣、苏敬等主编《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长于汗、吐、下攻邪之法。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卫气营血辨证”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4.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西医——微观中医——宏观五脏一体天人合一(自然、社会)道家儒家:中和平衡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司外揣内外:外在表现内:内脏病机有诸内,必形于外。2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3比较和分类比较:同异关系脾胃(中州)分类纳运升降润燥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4归纳与演绎归纳:个性与共性演绎:(推演络绎)肺—金—大肠—鼻—皮毛“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潜降5试探与反证试探:初步设想—相应措施反证:结果——原因骨折——补骨药(肾主骨)以方测证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五脏六腑体表组织器官心小肠舌、脉肺大肠鼻、皮毛脾胃口、肌肉肝胆目、筋肾膀胱耳、骨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天人一体观”、“天人合一”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失精:尝富后贫脱营:尝贵后贱恒动观念恒动观—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①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②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脏腑功能——脏腑气化③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证-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风寒束表脾胃虚寒。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症证病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个别表面现象。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阶段本质反应。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全过程本质认识。人体病理变化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辨证内容辨证论治·含义及应用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辨病性:寒热虚实辨病势:传变规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治内容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病证结合:感冒分型(风寒、风热)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肝炎——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辨证论治·病治异同实质:证同治同辨证论治·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感冒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冬季——风寒——辛温散寒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气短乏力,语言低微脘腹、肛门有重坠感中气下陷补中益气第一章哲学基础概论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沿革战国秦汉百家争鸣哲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气象、天文、农业、军事渗透1.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2.人身三宝:精、气、神3.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论”同化“气一元论”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精气)指水(万物之源)宇宙本原之气气的一部分生殖之精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体状态的物质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一切可感的现象和状态气(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1.阴阳之气交感:氤氲化生万物。2.无形和有形之气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无形: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形质: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及着的实体。(二)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1.气机:指气的运动。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三)气是万物的中介大千世界,一气牵系(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精、气、神——人身“三宝”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之本原。(二)说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天、地、人——三才均统一于精气之中(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者,人之根本也。(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百病皆生于气。”(五)指导疾病的诊断“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六)指导疾病的防治调气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关键性问题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思考题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2.历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2.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特性的概念火、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3.阴阳的相对性①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1)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2)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内,阳主外”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3)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互根互用(1)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用——相互资生相互助长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2)互相互用的表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和”)。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消长平衡3.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2.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

1 / 5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