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在此之后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专业社会工作最初产生于西方,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接下来由我们小组给大家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作一追溯。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1、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管子.入国》篇中,则指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慈幼”措施包括:设掌幼一职负责慈幼工作。设掌孤一职负责恤孤工作,掌孤还要经常问候孤儿的生活情况。所谓“养疾”即国家设掌养疾一官职,专门负责聋、盲等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者治病,提供衣食,直至死亡。所谓“合独”即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天宅,帮助建立家室,三年内不承担国役。所谓“问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所谓“通穷”即国家设立通穷一官,及时发现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以便救济。所谓“振困”即在灾荒年头,百姓生计维艰,病、死者极多,国家要减轻刑罚,赦免罪犯,开仓赈灾。所谓“接绝”即士民为国战死,国君给其相识之故人以资财,为其立祠堂,以示纪念。2、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福利主张最为丰富。孔子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重礼”与“贵仁”。“重礼”、“贵仁”两个方面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二)“有道”社会的福利观。孔子突出强调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团结、秩序、互助、协调的原始的人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三)“惠民利民”思想1.济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不要误农时不要过度劳民。(四)“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孔子非常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包括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包括了满足社会成员基本文化需要方面的内容。3、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提出了社会福利主张。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憾”,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2、制民恒产。.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得以生存下来。第四、要救济穷弱。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对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除了管子、孔子、孟子、墨子之外,老子的天道均平论、范蠡、李悝的救荒论、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以及《周礼》、《礼记》所记载的许多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思想遗产,而这些遗产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措施。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在任何社会中,老人、残疾人、孤寡之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加上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而造成的大量饥民、流民等灾民的存在,这都是一些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处理好对这部分人的救助维恩提,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者的统治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根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我国的救贫措施,在殷周时代已趋于完善。《周礼》记载大司徒提出“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作为救济贫民的基本措施。“保息六政”: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保护儿童,赡养老人,扶助穷人,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社会安全。“荒政十二”:1、散财—给饥民以粮食2、薄征—减免租税3、缓刑—减免刑罚4、驰力—减除徭役5、舍禁—解除山林之禁6、去几—撤除关卡,使百货流通7、省礼—减少吉礼8、杀哀—节约凶礼9、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10、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11、素鬼神—祈求保护百姓12、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2、九惠之教《管子.入国》篇提出执政者应广施仁政,行“九惠之教”。此九惠之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各国实施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咨询、健康服务、创业服务、就业服务、义亲奉视等等。3、社仓乡约古代中国通过仓储实施救济有平仓、义仓、社仓三种。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社区组织的创举,即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常平仓。在低价时由政府买入谷物存储,谷贵时再以低价出售,以此救济百姓,使其安度荒年。•义仓。义仓是把政府征粮或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存储到仓库里,由政府派人管理,荒年或青黄不接时,出仓以救济灾民。•社仓。社仓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由各地人民捐集粮食,或由政府贷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用以救济邻里贫户。除了以上措施之外,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工作的方式还有一些:1、赈谷与赈银,即实行实物救济与资金救济相结合;2、施粥,灾情严重、灾民众多,尚未发赈时的一种紧急救济措施;3、居养,设置机构,收容流民、乞丐、鳏寡孤独及残疾无依者;4、历代政府对灾民、贫民的施医、施棺等救济方法。Theend~Thankyou~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