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高洪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第三节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第四节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第一节梯度及梯度转移•一、梯度的概念•地理梯度“梯度”一词在自然地理学中,被用于说明海拔的某一等高线所环绕的一定空间地域(梯田)。•关于梯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对梯度的额定义也多种多样,我国学者对梯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高洪深认为,从生产力布局学诞生之日起,梯度就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陈秀山和张可云认为,区域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在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多次使用“梯度变化曲线”来描述不同空间地域间的地租、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收入的变化轨迹。•吴殿廷认为,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上述专家学者既有从自然要素层面来描述梯度的概念,也有从经济要素层面来论述梯度的概念。但我们更倾向认同李具恒、李国平的“广义梯度”。•广义梯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自然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三是社会因素层面的梯度分布;•四是人力资源层面的梯度分布;•五是生态环境质量好坏、脆弱程度层面的梯度分布;•六是制度层面的梯度分布。•广义的梯度是一个以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制度为梯度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个子梯度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这些比例关系不但包括各子梯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还包括两个梯度子系统间、三个梯度子系统间、四个梯度子系统间、五个梯度子系统间、六个梯度子系统间以至这些梯度子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广义梯度及其梯度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成不变、永远最优的高梯度结构状态是不存在的。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1、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第二节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同,其布局指向也不相同。•弗农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必须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此后,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2、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老阶段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处于有序转移阶段的因素:(1)必要: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增多,竞争也将加剧。(2)有序:处在发展阶段上的产品的生产之所以必须从第一梯度地区转移到第二梯度上某些条件较具备的地区,而不能越级转到劳动力与原料费用等更低廉的第三、第四梯度地区,是由地区接受能力的差异决定的。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普及阶段或标准化阶段,生产由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成简单劳动密集型。西方区域经济学者就用这种生产的生命循环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论来说明在世界和国家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与推移模式。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二、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2、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4、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和发展变化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主要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三、梯度转移理论的特点•通过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的运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一般是大城市)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象。•第二,转移基本上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产品)的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标准化的一般技术,或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转移。•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次不同。•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思考:你赞成梯度转移理论么?三、对国内梯度转移理论研究的评价•几十年来区域经济理论几经蜕变,衍生出了多种理论和学说,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或学说能像梯度理论那样曾经起到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作用。•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贡献固然有目共睹,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一个层面:•第一,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它以传统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标志。•第二,对梯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讨论限于宏观层面。•第三,依据技术和生产力标准进行的梯度划分,难以适应区域实践发展的要求,不利于资源优势地区比较优势战略的制定。•第四,把梯度静态化,使得对梯度的理解从静态走向绝对,阻隔了梯度理论的发展壮大,削弱了其解释力度。•总之,随着客观现象世界的日益丰富多彩,梯度理论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创新,这对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四、围绕梯度转移理论的几种争论•梯度转移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有人从多层次和作用主次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结果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反梯度转移论•所谓反梯度转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地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去推移。•他们认为,区域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具备,那么,不论区域处于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优先开发。因此,处于低梯度的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产业跳过传统发展阶段而实现跳跃发展,然后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额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2、梯度和反梯度并存论•他们认为,技术的梯度转移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其原型在古代社会中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使技术的梯度转移产生各种类型。一般来说,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用大小是有区别的。•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3、梯度主导论•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从理论上说,技术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是扩散地区有其内在动力和外来压力,愿意扩散出去;另一方面,更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的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所谓引力场,是指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市场场、技术场、资金场。由于种种原因,这六个引力场的引力强度不同。其中资金场、技术场,由于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建立,耗资较多,对技术要求高,因此,这两个引力场引力很大,而且有递增的趋势。这种情况,通常楚翔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而在不发达地区,通常只能以其资源场、劳动力场或区位场来吸引较低层次的技术。所以,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和学者更赞同梯度主导论。•梯度转移理论引发的各种进一步讨论,一方面说明了对区域之间经济技术传递现象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者本身的局限和所持的主观立场,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区域利益。相比较而言,主导论更接近客观现实,更具有科学性。梯度发展理论一开始曾经是一种静态定位理论,把世界各国、各地区固定在特殊阶段上,以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使富国永远富庶,穷国永远贫穷。实践粉碎了这种理论但:第三节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缪尔达尔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三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梯度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节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一、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二、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三、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一、极化效应•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