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复习——自主复习的步骤1、通读文本,回忆文意和主旨。2、细读文本,把握词义和句意。3、再读文本,整理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注意:发散思维、联系课内其他文本。4、思考文本,积累素材。(最好动笔写成议论小段)正字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词语解释指旧历每月十六日。望:指阴历每月十五属通“嘱”,劝请。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冯虚:凌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忧愁的样子。严肃的端坐。使动用法,使……起舞/哭泣。既望:举酒属客:渔樵:冯虚御风:侣鱼虾而友麋鹿:愀然:正襟危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名句填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清风徐来,__________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3)其声呜呜然,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4)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5)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6)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积实词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然: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歌: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倚歌而和之横:白露横江横槊赋诗下: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下江陵东: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去,往像……的样子这样歌唱歌词歌的曲调笼罩横执下面攻下向东东下理虚词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被介词,在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2)哀吾生之须臾(3)苟非吾之所有(4)耳得之而为声(5)吾与子之所共食(6)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的助词,的主谓之间代词,它主谓之间主谓之间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相与枕藉乎舟中(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而又何羡乎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介词,在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析活用扣舷而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乌鹊南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下江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名作动,唱歌使动用法名作状,向南名作状,向西,向东名作动,向东进发名作动,占领、攻下名作动,打鱼砍柴意动用法形作动,显出白色知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客有吹洞箫者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定语后置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桂棹(zhào)兮兰桨•酾(shī)酒临江•C.驾一叶之扁(piān)舟•泥淖(nào)•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ánɡ)也•倚歌而和(hé)之•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动词,到……去•B.倚歌而和之歌:动词,唱•C.举酒属客属:劝酒•D.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行•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惟江上之清风•B.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C.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肴核既尽不知东方之既白•4.下列各句中,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一样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B.舞幽壑之潜蛟•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羡长江之无穷•4.下列文学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吹奏洞箫引起主客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转移到人与社会在态度问题的论辩上。•B.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C.文章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可以看作诗人对朝廷的挑战。•D.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刻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6.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6.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表达•7.下面的内容是根据《赤壁赋》拟写的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赤壁赋》的相关内容拟写下联。•山高月小,水波不兴,引苏子泛舟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拟写对联应该注意词性的对应和内容、情感的对应等。上联写了赤壁的环境内容,下联可以从景物的角度对应,还可以写出来苏轼游赤壁的意义等。•【答案】•(示例)水落石出,清风徐来,留美文载誉青史。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思考,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挖素材•【素材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一内容可运用于“明月清风自在怀”、“自然与人生”等话题。被贬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一扫贬谪之失意与惆怅,兴之所至,情不自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沐浴着明月,享受着清风,东坡先生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完成了自己艺术精神上的蒸馏和升华,完成了自己人格魅力上的超脱,完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淡泊豁达。清风明月,是洗涤人心的清泉,是忘怀世事的美酒。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星光水天为伍,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成败得失,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兴衰荣辱?•素材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材料可用于变与不变的话题淘尽历史,洗尽铅华,岁月在变,世事在变,不变的是什么?“乌台”的旋风卷走了他的光明前程,黄州的暗流褪尽了他的风光霁月,苏子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然而,他把住心灵的舵,扼住命运的喉,镌下了“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的文坛丰碑。素材三:苏轼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也是写作素材“无尽藏”。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此素材可用于“挫折”“失败”“艰难”“人格”“境界”“高洁”“志气”等人生际遇的话题。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赤壁赋》的重点是第三段和第四段。这两段中,苏轼借主客问答的方式,围绕“变”与“不变”这一核心话题,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在苏轼看来,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景物,都同时兼具“变”与“不变”的双重属性,问题的关键只在于欣赏者的视角,即只在于“变者”观之还是“不变者”观之。苏轼认为,如果从“变者”的角度看,人类固然存在诞生、成长、死亡这样的过程,天地万物也同样如此。这就好比,一滴水从汇入长江到最终注入大海,原本也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对于这滴水而言,注入大海也就意味着它属于长江的生命消失了。同样,一阵清风从面颊上拂过,这阵清风也就成了过去,下一阵清风才是一个全新的生命。这样看来,即使是高悬天空的明月,也难以逃脱这样永恒变化的命运,因为和昨日的明月相比,今日的明月注定会消失一些物质,又新增加一些不为我们知晓的内容。但是,从“不变者”的角度看,月亮就是永恒地高悬于天空,江水就是永恒地流淌于大地山川之间,人类则是生生不息地繁衍耕耘着——月亮没有消逝,长江没有消逝,人类也一样没有消逝,世间万物都在这“没有消逝”中获得了永恒。苏轼的这些观点,单从《赤壁赋》的表象意义看,似乎可以理解成“苏子”对“客”的情感慰藉,但实际上体现的却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同一个体——苏轼内心的必然冲撞。《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相对的另一个“苏轼”的观点,给人的感受是消极、悲观的,但我们如果深入进去,揭开遮掩在消极、悲观情绪上的面纱,就可以发现一种儒家特有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价值观。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