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作者:魏巍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路径选择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以此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整体的、系统的、渐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一)适应国际经济形式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4%左右上升4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等等。不仅如此,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调整期。正是在如此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只有积极努力的去适应新常态、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二,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各国政治经济局势都要面临大调整的趋势,唯有实现经济转型,才能走出困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美国通过“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推进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欧盟大规模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经济从“高碳版”向“低碳版”转型。新兴经济体也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并且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全球龙源期刊网总需求不足,外需乏力可能要持续相当长时间。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新兴经济体货币带来进一步升值压力,如果不适时调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将会进一步导致我国财富和国民福利流失。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我国经济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第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挤压,要求中国尽早寻求先机,探寻出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分享全球化红利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美国有意主导“21世纪贸易自由化”新规则,在亚太地区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大西洋地区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规则重心转向政府采购、标准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改革、国有企业地位和劳工权益等,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新的贸易链中重新定位。发达国家所重塑得贸易版图和规则,正在挤压中国等传统贸易大国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要先再这样的环境下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才是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面对国际出现重大变化的,与过去相比,我国现在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重大变化,因为新的变化同样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各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谁积极主动,谁就可能掌握先机,争取到更多发展权和控制权,所以我国经济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十分必要。(二)国内经济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第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只有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中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人口年龄结构所经历转折性变化,靠低人工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所以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国内资源消耗巨大,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上资源能源的竞争优势,也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对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致使国外对一些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近几年来我国雾霾天气持续高发,很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前水、土壤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对以上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变,目前只有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来实现。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91,2012年是0.474的高位。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首次把“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既是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龙源期刊网标,又是渐进的过程。从当前看,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是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性举措。而要把发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唯一的途径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三、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行性途径(一)加大对需求的挖潜力度,增加内部消费与投资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的消费与投资结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理所当然应先从扩大内需入手,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二)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增加发展持续动力加大产业升级关键在与持续优化产业内的结构。中央曾提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确保工业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综合性行动方案,将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理应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纵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二字被置于“振兴”之前,在每个规划当中,“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等,几乎是一致的关键词,可见决策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在新一轮扩大投资需求中,应适当向这些产业实行投资倾斜。从长远考虑,各项投资必须把这些产业的提升,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振兴规划的主线,培植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全面提高十大产业竞争力。(三)加大贸易结构改变,巩固原由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益于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出口规模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8983.8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然而,我国商品贸易低附加值的数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目前我国外贸面临着巨大困难,自2008年后我国货物贸易净出口额出现了持续下降,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也出现了疲软态势,由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变成了基本持平甚至负增长。目前,我国商品贸易已具备一定规模基础,正在向高附加值的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转型,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一直很落后,服务贸易多年来一直是逆差,并且逆差还在不断拉大。所以,贸易结构的改变方向应该向“出口低附加值的数量发展模式向高附加值的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转变和由商品贸易主导向服务贸易发展实现转变”两个方面。(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全面发展龙源期刊网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企业的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发达国家企业研发设计机构和知名品牌。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集聚企业的创新因素,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二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充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用多种手段鼓励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争取尽快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三是要高度重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吸取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善待人才、用好人才,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依旧适用于今天,所以只有促进可以进步和创新,才能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参考文献:[1]卢中原.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寻求突破[J].管理世界,2009。[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3]车海刚.金融危机改写中国经济版图[J].半月谈,2009。[4]商务部课题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推进政策[R].经济要参,2009。[5]储东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三大结构[J].群众,2008。作者简介:魏巍(1984-02),男,籍贯:山东省日照市,学历:硕士研究生,中级政工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在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读MBA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