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胡致远前言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才大二,因为选修了《西学经典·战争志》这门课才购买了此书。之后一直常读常新,中间每次有所感悟,都会回到这里,对这篇读后感做修改,在某种程度上,这篇读后感大概也是反映了我对历史的认知和心路历程,日后读起,当时刻以此为念。最后,既然是读后感,就少谈些客观史料,多讲些思考所得吧。一、必然性的背后,成功与失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起源于“西西里远征”的章节。当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真实的历史中,亚西比德的背叛导致远征最终失败了,如果把你放在战前雅典主政者的位置,你会决意发动这次远征吗?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亚西比德的背叛其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如果没有他,光看纸面上的实力数据,雅典人原本是可以顺利拿下西西里,在海外建立新的大本营,进而实现对斯巴达的反包围的。然而,亚西比德事件的背后,其实蕴含着雅典民主政治逐渐走向堕落的进程——远在前线的指挥官,居然会因为某个“渎神”的谣言就被要求逮捕,民主政治开始朝着非理性的方向行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翻车。将上述细节归纳一下,老师的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问:西西里远征的失败,是否是一种必然?学习了多年的辩证唯物主义之后,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习惯的回答是:事件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雅典上层政治的混乱必然将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但是且慢,必然性的含义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换言之,并没有纯粹的必然性。我们可以说,政治的混乱必然会导致雅典上层的分裂,进而会导致前线战况不利。但具体到西西里远征这样的一个事件中,是否就可以说,远征的失败是必然的呢?答案是否。由此延伸,雅典高层的西西里远征计划也并没有什么问题。没有先见之明的情况下,执政者发动这样的远征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必然性这个词在当下很容易被滥用。诚然,每一个结果的背后都有必然性的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性就会表现出来。一句简简单单的“必然性”其实是对更深入思考的一种逃避。将对必然性的思考应用到人生中:其实人生很多单次的成败中,偶然性的作用可能要比必然性更大。与其尝试从单次的成败中挖掘什么必然性,不如好好地研究好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在之后的实践中引以为鉴,这大概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二、判断的立场:善与恶刚开始阅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心理上不由自主地站在雅典那一边,毕竟大家还是更喜欢民主政治一些,相比之下,寡头制的斯巴达很容易引人厌恶。然而,仔细考察作者修昔底德的笔法,可以发现,他实际是站在了第三方的立场上,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交战双方在战争中的表现,凸显其精神面貌。虽然身为雅典的将军,但修昔底德并没有给雅典留情面。典型的如模拟雅典人与弥罗斯人的对话,雅典人强调自己国力强盛,威逼弥罗斯人屈服,弥罗斯人表示愿意进贡,但要保持城邦的自由,并恳求雅典人看在双方同为民主政体的份上放自己一马。结局是弥罗斯“凡适合于兵役年龄而被俘虏的人们都被雅典人杀了,妇女及孩童则出卖为奴隶”。在政治的层面上,政体或许可以分为进步与保守,但很难说会有善恶之分,如果硬要说有,那也只能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加以阐释,那就免不了要用“政治制度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样就又回到了进步与保守的区分上了。为了夺取胜利,雅典毫不犹豫地毁灭了弥罗斯,斯巴达不惜和希腊世界的死敌波斯合作,我们无法用善恶的观念去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去分析双方采取这样的措施的背后动机,挖掘出执政者的战略制定思路,以及这个过程中,政治-军事-社会三者是如何互动的。最后要补充的是,不在善恶上花费过多的笔墨,并不意味这历史就是冷冰冰的。修昔底德在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上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至少表面上是),但在全书始终弥漫着他对希腊文明走向末路的叹息,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这也是修昔底德在格局上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城邦的兴亡,而修昔底德所见的,是一个文明如何从它辉煌的顶点一步步走向消亡,没有叹息,没有哀歌,但笔下人物的行为无不渲染着这样的氛围。真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文笔。三、考察不同著作的联系这次革命是这样残酷;因为这是第一批革命中间的一个,所以显得更加残酷些。当然,后来事实上整个希腊世界都受到波动,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敌对的党派——民主党的领袖们设法求助于雅典人而贵族党的领袖们设法求助于斯巴达人。在和平时期,没有求助于他们的借口和愿望;但是在战争时期,每个党派总能够信赖一个同盟,伤害它的敌人,同时巩固它自己的地位;很自然地,凡是想要改变政府的人就会求助于外国。在各城邦中,这种革命常常引起许多灾殃——只要人性不变,这种灾殃现在发生了,将来永远也会发生的;尽管残酷的程度或有不同;依照不同的情况,而有大同小异之分。在和平与繁荣的时候,城邦和个人一样地遵守比较高尚的标准,因为他们没有为形势所迫而不得不去作那些他们不愿意去作的事。但是战争是一个严厉的教师;战争使他们不易得到他们的日常需要,因此使大多数人的心志降低到他们实际环境的水平之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修昔底德的眼中,战争彻底破坏了希腊世界原有的道德体系,并随后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换言之,这样的一次内战要为希腊文明的衰落负责。他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描述了城邦内讧的风潮是如何席卷全希腊的,并写下了这种政治上的疾病逐步蔓延的过程。无独有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的卷五和卷六中,详细研究了城邦政体演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逻辑,并详细讨论了在保持城邦的繁荣的大前提下,应该分别将不同阶层的人放在什么样的政治地位上,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城邦长治久安。亚里士多德成长于希腊世界分崩离析时的雅典,很有可能读过修昔底德的著作。《政治学》的这两卷可以说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这一段的理论剖析,并给出了对症的“药方”。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其中各自的章节,可以发现无数巧妙的对应之处。不知道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写下这两卷时,是不是眼前也浮现出了修昔底德所描述的画面。后者笔下的事件正好是前者展开论述所依据的绝佳素材。读书的时候,联想的能力非常重要,同一个文明世界中的人往往会流露出相似的气质,他们的著作中也往往可以窥见他人思想的影子。将这些人的著作放在一起,可以让人更好地还原那个时代的原貌。与此同时,这些人的著作还可能会存在某种奇妙的联系,如A书的B章节是对C书的D章节的分析/反驳/总结……这对我们理解文本至关重要:掌握这种联系,可以让我们同时更好地把握两个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部分并不直接涉及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内容,更多的是对读书方法的反思,日后可以多多用于实践。四、对历史的一点感慨——读完《希腊罗马名人传·莱山德》后“战争能够以种种意外后果改变胜者,就像改变败者一样。”取得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胜利的斯巴达帝国维持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轰然崩塌了。读完《希腊罗马名人传·莱山德》之后,知道了战争的结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没有写完,对战争的结局也没有交代)后,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又有新的情感体验。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阿喀琉斯式的冲锋英雄不再是人们讴歌的对象。统帅们不必再在战阵中厮杀,纯粹的统帅更适合他们——毕竟,军队更需要的是智者,而非战士。从莱山德(他终结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人生来看,他要比伯利克里和尼西阿斯更懂得这场战争的实质:间歇的停战可以平息战斗,但无法彻底结束冲突,真正起作用的是决绝果断的行动,不管是善是恶,唯有如此才能招致持久的和平。作为雅典的执政者,伯利克里和尼西阿斯将希望付诸于时间,却忽略了时间本身正是最大的变数所在。最后,还是想感叹一下战争中的芸芸众生。除了战争,他们还要受到饥荒、瘟疫和劫掠的威胁。执政者的激情与逻辑之间停留着无数人的命运。这些人大多卑微无名,但永远值得记住,因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只是他们的战争。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