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战争——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信息学院2015级4班学号2015201974手机:15600927113电子邮箱:670678062@qq.com读书报告:本书作者修昔底德用完全纪实的手笔绘制了气势恢宏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如作者所提,特的著述原则不同于诗人与普通的散文编年史学家,他不轻信传言,就连亲自经历战争的朋友的陈词都要反复考证,因而本书的史学价值毋庸置疑。首先作者在第一卷中简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的希腊,从个人的角度,相比斯巴达的自守,我为雅典人民的英勇所折服,在希波战争中的雅典人以弱胜强,战斗英勇,虽然家园遭受灭顶之灾,但从战争中收获的军事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斯巴达对雅典宣战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雅典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逐渐压迫斯巴达的同盟国并对其造成极大的威胁,无论是否发生伊庇丹努与波提狄亚争端,这场大战都在所难免。战争之初伯罗奔尼撒军队并不占优势,他们在海军方面与雅典的巨大劣势使得他们节节败退,再加上领导者的迟疑以及伯里克利的正确方针,斯巴达的军队并没有占得便宜反而多次缔合。然而,战争的转折点发生在西西里战争中,出战前就有神像被毁事件,再加上领导将领的急功近利,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此后,波斯摄入战争使雅典雪上加霜,最终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关于雅典的失败,其原因是多元的。首先,在战争之前的希腊由斯巴达和雅典两大同盟对峙,但事实上这两大同盟的内部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斯巴达对于他的盟国只有军事需求,必要时需要提供有力的军事援助,并无经济剥削。然而雅典对于其同盟国则相对苛刻,甚至极尽压榨,要求其同盟国缴纳大额贡金,雅典同盟的人民多处于多重剥削之中,生活十分贫苦。而斯巴达军队正打着解放他们的旗号入侵,由此可得民心。其次,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体制的差别也使战争朝着有利于斯巴达的方向发展。雅典才用民主政治,有500人议事会,就连普通的公民也可以参与到政治决策之中,公民基本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政治。而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则与此不同,斯巴达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接受严酷的训练,一些先天发育偏弱的婴儿甚至要被抛弃。斯巴达人希望每一个斯巴达人都是充满勇气与力量的,要求所有的男子必须从军。看上去雅典的政治体制更为先进,而实际上在残酷的战争时期,或许如斯巴达一样的勇士观念更有利于战争。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就是在雅典爆发的两次大瘟疫。当时斯巴达军队兵临城下,却紧忙后撤,因为从城中逃出的士兵说城内爆发了瘟疫,对雅典军民造成重大伤害,却对斯巴达军队几乎没有损失。而第二次瘟疫更令雅典军队元气大伤。四千多人的远征军因瘟疫失去了一千零十五人。最令雅典人痛心的是,他们的领袖伯里克利在瘟疫中丧生,这位雅典伟大的政治领袖是雅典的主心骨,虽然数次收到民众的痛斥,但在危难关头都是他挺身而出。伯里克利曾说过只要雅典守住城池,不图外侵,那么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属于雅典的。然而事实也论证了他的观点,当雅典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捷报频传,而在西西里的惨败让雅典就此失去了应有的胜利。读过修昔里德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对于战争之中人性的挖掘。这一点在科西拉革命中暴露的尤为明显,在党派之争中,人们的品行普遍地堕落了,观察事态择机而行,原本被认为是高尚的品格,那时候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可笑的品质。没有人是可以信赖的,没有条约是不能被破坏的。这场革命为今后的党派之争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为夺政权,可以在辩论中以任何花言巧语赚的民心,而在施政时由违背初衷,大牟其利。不仅同一国家中的各党派如此,一个同盟国中的各个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各国结盟不以共同利益为准,而全以己国利益为转移,至于联盟的稳定性更不必说,一旦陷入危机难以自救,背盟弃约是意料之中的。再说阿拉斯远征西西里意图何在,一旦战争成功,他功成名就,战争失败,则雅典危在旦夕。他不惜背弃伯里克利的嘱托为的是自己的荣誉与功勋,抵上的是雅典的未来。或许正应验了那句话,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人之本性所注定的。关于人性,在雅典公民对伯里克利的仇视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当时伯里克利主张与斯巴达的战争,捍卫祖先留下的基业。起初群众斗志昂扬,对伯里克利也是一派拥护。然而自瘟疫盛行雅典苦难不休,群众将一切归咎给伯里克利掀起战争,然而人们忘记了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战争之初就是人民共同的决定,只是当他们受苦受难了,原本的幸福生活失去了,就攻击他们的引导者。伯里克利表明,在能避免战争的时候,任何方式都没有和平有效,然而此刻战争无法避免,人们就要做好准备放弃之前的安逸生活,拿起武器为国家而战。如果人们把瘟疫这样的灾祸也归咎与伯里克利的考虑不周,那么未来所发生的一切好运是否也要感谢他的先见之明?由此看来,即使是古希腊的勇士,也有懦弱,自私的缺憾,这就是难以动摇的人性。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1、战争之中曾有一场战役,雅典的一位将军因看到月蚀以为不祥之兆,停止行军贻误战机而导致溃败。书中修昔底德对这位将军的愚蠢行为大肆批判,可见身处同时代的作者在思想方面远胜于他人,他并不认为自然具有主宰力,也并不相信所谓的自然预兆,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作者多次引用了演讲稿的内容,或许因为个人立场不坚定,每看过一篇演讲稿都感觉热血澎湃,感觉演讲者很有感染力,说的很有说服力。当双方都在挣得同盟国的归依时,两国派使者逐次演讲来说服台下的民众,这种方式令我对古希腊人的辩才由衷敬佩。但背后的问题是,在关乎利益冲突的演讲中,演讲者经常会夸大事实并诋毁对方,或者为达自身目的不惜许下不可能兑现的诺言。3、希腊人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他们崇尚荣誉,为了荣誉可以付出鲜血。所以书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就是一场战争结束后,双方都在该地建起了胜利纪念碑,一场战争怎么可能双方都是胜利者?其实不管战争结果是谁赢,只要在这场战争中的一次小小的战役中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他们也不惜在此立下胜利纪念碑代表荣誉。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1、修昔里德在书中善于用人性来剖析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战争中暴露出的自私、懦弱、虚荣,人性的弱点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地暴露,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文明却处于不断进步之中。社会弊病丛生,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战争永不停息地进行着,但是社会却在不断地进步。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些进步呢?2、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的希波战争中,希腊人能够团结一致,对外抗敌,保全了祖国。可为何在无外敌入侵的时候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强大的城邦却难免彼此消耗,两败俱伤之后被马其顿人抓住机会扫平希腊呢?修昔里德认为是斯巴达感到雅典一天天强大而产生危机感,那么这种危机感为何不会令斯巴达意识到希腊的内战所带来的巨大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