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结业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春民俗学概论结业论文论文题目:我眼中的民俗学学生姓名:高博指导教师:石晓霞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公管082学号:0810670201电话:13672058709得分: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今年我有幸在石老师的课上初步了解了有关民俗的一些基本常识,丰富多彩的课程使我收获颇丰。.关键词:民俗学;中国;民俗学课程这个学期,我选报了民俗学这个课程,原因是我想了解更多个地方的风土民俗,增长一下见识。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而所有地方似乎又有共通的民俗,例如过年。民俗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值得我们研究的课程。了解民俗学,其实就是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民俗其实就是各地历史遗留的文化传统。通过石老师老师的生动讲述,使我知道了一些地方大为不同的民俗传统,例如蒙古人的草原生活。从视频中,讲述中就像亲身体验一样。这让我体会到不同地方民俗的巨大差异。了解民俗,对融入这个地方有很大帮助,这无疑使我这个志在冒险的人增添了筹码。下面我对本学期所上的这门课做一个总结。一、民俗的本质民俗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传统行为模式,它与科学行为和官方行为相对应而存在。[1]科学行为旨在追求真理,官方行为旨在维护秩序,而民俗行为重在表达信念和感情。民俗行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保障了群体和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能够使身心高度统一、合理存在。所以民俗中有物质活动,但却不存在与信念无关的物质活动。民俗行为总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有机统一。民俗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社会意义。世界各地的民俗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土壤、交通、水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等)和社会环境(人口规模、技术水平、群体历史、宗教传统、对外联系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表现,但满足群体生存需要这个根本功能是共同的。这是民俗的存在价值。生计模式满足食物需求,宗教信仰澄清生命困惑,人生礼仪强化社会关系,节日娱乐调整生活节奏。由此观之,全世界的民俗都可以在维护人的健康存在这个共同价值判断下来加以研究。民俗是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体。二、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存在。就时间维度而言,民俗是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传统行为,因此民俗是积淀起来的,显示了代际关系。[2]在这种代际关系中时间先后具有重要意义。先者制约后者,后者改造(有选择地接受)先者。就空间维度而言,民俗是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传统行为,因此民俗是可以交换的,显示了群体关系。民俗显示的代际关系既有规定性又有机动性。所谓规定性是指民俗演进的方向不可逆转:先者影响后者,先者是后者的基础。所谓机动性是指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民俗创造者发挥不同的主体作用:后者改造先者,后者是先者的评判。于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民俗:后代人可以改造前代人的民俗,但不能改变前代人的民俗在前代的存在形态;前代人的民俗可以影响后代人的民俗,但不能决定后代人的民俗的最终存在形态。这种规定性与机动性都可以体现在极近的和极远的时间跨度中。近者前后相接,远者相距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所以民俗有继承、有演变、有消亡、有复兴。民俗显示的群体关系是指民俗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不同群体之间所以民俗有继承、有演变、有消亡、有复兴。民俗显示的群体关系是指民俗在交换过程中体。情感的亲近与沟通促进民俗的互相借用,反之造成民俗传播的阻隔与断裂。所以民俗有借鉴,有批判、有吸收、有拒绝。民俗学研究有多层次的目的,或利于某一时代的经济发展,或帮助总结某一区域的文化遗产,或强化不同规模群体(社区或村落、民族乃至国家)的凝聚力,等等。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民俗创造者的生活和文化。民俗是文化的重要方面。群体之间的误会与矛盾,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彼此的民俗的误解所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民俗的误解,会形成情感交流的障碍,进而导致我族(或我群)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群体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就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必然结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于是就受到威胁。因为民俗依赖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而存在,所以要实现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应该做到代际理解(在共时生存的人们之间,有长幼老少之间的互相理解;在不共时生存的人们之间,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只有后人对前人理解)、族际理解、国际理解,最终实现普世理解。要实现代际理解,就必须抛弃一定时代的人们所怀有的我代中心主义意识:认为自己这个时代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相应地认为以前时代的人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须带有野蛮的、封建时代的、前工业化时代的之类前缀。在民俗学研究中原始思维与非原始思维的武断划分正是我代中心主义的科学体现。文化人类学界和民俗学界对我族中心主义的危害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我代中心主义的危害尚缺乏足够的警惕。要实现普世理解,就必须抛弃一定社会的人们所怀有的我族中心主义意识:认为我所属的群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相应地认为非我群体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或是低等的,或是超等的,总之与我的群体不在同一平面上;我族是人类的正常状态,而非我族类则是人类的非正常状态。要实现民俗学研究的理解目标,必须认识到所有民俗的创造者都是人。于是,在民俗学家的看来,世界上只有民俗,没有怪俗。[3]三、我眼中的民俗学通过本学期对民俗学的初步了解,我眼中的民俗学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学习民俗学要和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紧密结合。..参考文献、:.[1](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2]王杰文.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J].西北民族研究,2005,(4).[3](美)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5,结语: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而民俗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引以为豪,引以为傲,引以为荣耀!我们应该传承保护好民俗,把我们民族优秀的内涵发扬光大!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