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自我)——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分期: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鲁迅在“左联”成立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他着重阐明左翼作家必须和实际斗争接触。正确地说明了文学工作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此外,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等四个重要课题。“左联”自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和秘密发行《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文学》(半月刊)等杂志,还改组或接办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左联”还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先后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等反动的文艺派别或错误的文艺主张作了斗争。创作方面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左联”的成立和活动,大大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它明确地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翼,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展开英勇的斗争,使“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三)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骆驼草》、《文学季刊》、《水星》、《文艺月刊》杂志为阵地。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尺度、法度);注重直觉感悟(文学传统的衔接);强调艺术技巧(新文学建设)。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阶级矛盾)而向梦幻乡土(理想人性、人情之美)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萧乾(1910—1999)是京派小说的后起之秀,在京派小说作家中成就颇高。自幼丧父,半工半读,寄人篱下,这段辛酸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1926年入北新书局当学徒开始接触文艺,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等。1937年创作的《梦之谷》是萧乾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自传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是依据作者流浪经历中一次失败的初恋写成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一个18岁的北京青年,由于被教会学校迫害而只身流落岭东,在一个海滨中学任教,在一次演剧活动中,结识了会说一口纯正国语的大眼睛姑娘“盈”,俩人互叙不幸的身世,同病相怜,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在“梦之谷”度过了一段“日子也因之镀了银”的天堂般的时光。后来因为金钱这个“万古的妖魔”的压迫,“盈”姑娘被一有钱有势的校董霸占,就这样,纯真的情爱被社会的毒焰所吞噬。《梦之谷》有着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一方面,小说中少男少女纯洁执着的爱......情具有经典意味,它唤起了人们对如梦如幻的情爱“梦之谷”的美好追忆和向往;另一方面,《梦之谷》又是对美丽情爱的伤逝之歌,男女主人公在失爱过程中深刻的创痛,使读者体味了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巨大悲剧体验。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鲁迅认为凌叔华的小说写的多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的确,她的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闭锁在深闺,隐居在高宅的太太和小姐们。《绣枕》、《吃茶》、《茶会以后》等作品重在描写“五四”时代风尚在旧式小姐们心中所引发的微妙曲折的反响:她们或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对绣枕上;或是被一点西方“女士先行”的文明举止所陶醉,竟一厢情愿地做起婚姻的好梦来;或是在参加一次茶会后就直奔婚嫁主题。然而,旧式家庭传统思想带给她们的负荷太重,内质的虚弱使她们不堪一击,故而一旦受挫,就再无进取力量,作者也只得让她们重新回到寂寞深闺耗尽青春与生命。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写的是北平一个大热天的众生相,一个同时空的“共在”结构:小说有9部分,包含了大约14个情节片断,钟表时针的移动和水银柱的上升是这个“共在”结构的轴,而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则是围绕这个轴转动的众生之流的断面。作者用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人心:自然社会自我他人(四)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上海)。“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1936年,戴望舒又特邀请与自己诗学主张颇为一致的诗人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共同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诗潮推向极至。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主将,是“诗坛的首领”。代表诗人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哲存、废名、金克木、林庚、路易士、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徐迟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生存的象牙之塔不复存在,在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中,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从“狂飙期”迅速走向式微。心态:“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心在峰巅。”卞之琳的这段反思自白,的确颇能代表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走向。现代派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他们对于大都会日常生活题材的探索,对于“诗的哲学”的思考,对于现代白话口语的诗歌语言的提炼,对于散文化自由诗体的创造,都为后来的新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作用。代表诗人分析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现代诗人。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享誉一时,获“雨巷诗人”之称。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出版,计存诗90余首。戴望舒诗歌的基本主题:1、“寻梦者”(大时代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人生梦想和价值,国家民族的前途的展望/诗歌艺术美的永恒追寻)的形象《雨巷》《乐园鸟》《寻梦者》2、“荒原”(对传统的价值和思想的怀疑和失落,意识和思想的迷惘和寻找)意......识《乐园鸟》《深闭的园子》3、失落之美(大时代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处境)《雨巷》《印象》《寂寞》4、诗人的愤怒:爱国主义的情感《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艺术特色:1、戴望舒的诗作多抒写寻梦者的执著与忧伤。2、戴望舒是一位在艺术上很有探索精神的诗人。他在诗艺的吸收上是多向度的,既带有中国晚唐温李那一路诗的纯粹性(独立的艺术世界),又追寻法国象征派诗人那种更为自由、朴素、亲切的诗风,同时还受到瓦雷里、波特莱尔等人的影响。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诗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可以说,象征主义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色彩、音乐性、通感、肌理丰富,意象奇特,象征和暗示,甚至那种深沉抑郁的情绪都在他的诗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但他诗中的象征体系、审美原则却是东方式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丁香、百合、残叶、晚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意象构成了其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系统。3、戴望舒注重“意象性”,他的诗常常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印象》4、在诗歌韵律节奏的探索上,戴望舒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雨巷”时期,他创作了被叶圣陶称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雨巷》,这是他致力于音乐美的结果。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一种......既缠绵又惆怅的情绪。而后他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大胆追求诗情内在的节奏,运用自然的现代口语,创作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卞之琳卞之琳(1910—)江苏海门人,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即《汉园集》的第三部分)和《音尘集》等。《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永恒——瞬间)了别人的梦。《寂寞》(非主体化,生活和生命的节奏机械化——非人化)乡下的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了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他如今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停止。艺术特色:......1、袁可嘉曾用“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来说明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认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2、卞之琳的诗歌追求“智性上的探险”,也就是说其诗在情感流脉的背后常常孕育着智性的探求,诗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而是一种情感的思想,一种智慧的结晶的方式。看似句句明白,实则蕴涵丰富:作情诗读,它寄托着奇妙的爱情;从“装饰”角度看,人生不过相互装饰,遂有无限悲哀渗出;从相对观念体悟,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可以被明月装饰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正是由于智性的多面渗入,诗歌获得了立体意义。3、闻一多曾把卞之琳称为“技巧专家”。他写诗注重对情感做客观化的冷处理,采用克制与淡出的策略隐蔽自己的情感,通过具体物象的奇妙组合,达到暗示和象征的目的,构成韵味深远的艺术境界。(五)新感觉派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节奏快——时间—没有明天—变换——瞬间)作集中的描绘。《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使新感觉派进入兴盛期。其艺术特点:都市景观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