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石嘴山市第二十六小学陈筠萍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校申报课题“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经石嘴山市教育科研所批准立项,课题批准号:SJKY2009041。我是课题组负责人,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恭请各位审议、指正。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各方面的习惯特差,根本不会听课!”“下课看他们歪点子可多了,怎么一上课就傻了?”“怎么就那么懒,作业胡写一气!”“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自觉能力也差!”如此等等。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优越,如此的聪明可爱、见多识广,为什么在老师眼里就成了傻子、笨蛋?通过我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没有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落实,老一套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呢?解决这个问题,势在必行。我校刚结题的课题《在新框架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从学生的课堂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作了很好的尝试并积累了经验。为此,我们提出:“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活语文课堂,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教师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单纯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吃现成饭,知识传授方法较为单一。学生问题:1.学生不爱学习、无心听课,从而导致学生讨厌学习。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长期以来,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老师作业量大,学生应付差事,教学效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书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课堂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柳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对培养良好的兴趣趋向、学生兴趣的特点与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面进行阐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来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没有那种严肃的、紧张的考试气氛的压力,他们的思想会适当放松,加上教师不断鼓励,给了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相信,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显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坚持、不断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本课题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努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氛围。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取得最佳效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轻松、愉快、有趣,对学习充满信心,并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料,关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零散论述较为丰富,但能够指导本地教学实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较为系统的论著还未发现。本课题试图完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这一环节,以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最终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锻炼和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提升我校的“校本教研”水平。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一)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强调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有学习天赋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学校的一切工作,教师的一切行为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2、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一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3、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尚不完善或处在较低水平,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活动自觉性,因此,让他们被动地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单调、枯燥,甚至毫无意义的内容,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导致厌倦、失望、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既不利于心理健康,又阻碍其能力的提高和气质、性格的改进。通过发现、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则能避免上述不良心理倾向的出现,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态中实现个性心理特征的健康发展。(二)遵循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及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我校课堂教学研究,努力为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组成人员集中了我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本科学历,是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对语文教学有着执着热情的专业队伍。本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小教高级职称,负责人陈筠萍,本科学历,具有8年教学工作经验,小教一级,一年级教研组组长,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是惠农区骨干教师,2005年10月撰写的论文获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优秀奖;同年12月《用激励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获石嘴山市二等奖;2006年9月《让多媒体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宁夏电教论文一等奖;2007年3月在宁夏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李翠玲,教龄17年,市级骨干教师,担任我校政教处主任及班主任工作,她负责的课题《在新框架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已结题,2005年9月撰写的论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获全国优秀论文三等奖;范丽娟,市级骨干教师,担任我校二年级组组长及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是课题《在新框架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的主要成员,撰写的论文《网络教学初探》获宁夏电教论文一等奖,教学设计《乌鸦喝水》获二等奖,课件《画风》获三等奖等;张桂英,惠农区级骨干教师,担任我校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班主任工作,她工作勤奋扎实,善于思考,经常带领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和教学研讨;张惠芳,惠农区骨干教师,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撰写的论文在许多刊物上发表,如:《美在新教材中》在教育探索中发表,《培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骨干力量》在教育论坛上发表,案例《他变了》获二等奖,《让阅读激起生命的火花》获市教育局一等奖等。总之这是一个重视教研、重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很强事业心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研队伍。教师的学历水平、工作水平、研究能力可以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此外,本课题还得到了市、区教育局教科研单位的关心、帮助,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和方法。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课题研究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一、课题的界定激发:通过刺激而诱发。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欢的一种倾向性表现形式。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向往的情绪体验、是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联的。首先,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事物产生了喜爱的心理,或由于这一事物所具有的趣味性引起了人们的兴奋,而对它产生了一种好感。而这种好感又是人们继续探究,认识这一事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事物产生向往的心理,表现出对该事物优先注意和集中注意,进而形成兴趣。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具有概括性、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研究”是指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促使其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