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认识作者:卢磊磊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我國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判断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国情。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述也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伟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主要矛盾演变客观依据现实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是中国制定发展战略,发展中心任务,以及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因此,任何研究和决策,都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众多的矛盾中正确的抓住主要矛盾,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如同无头苍蝇一般。这也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最终才能够取得关键性的胜利。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发展运动之中。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停的发展运动,并不是一成不变,保持唯一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1956“三大改造”完成,我国也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基于对当时国情的一个新判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在此基础上,就指明了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工业化,同时满足中国人民逐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958年,党和国家面临国内外的重重考验时,没有准确把握国情,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3]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短暂的曲折。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表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龙源期刊网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这一表述成为36年来我们一贯的表述,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017年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个重大的判断是我们党着眼于历史的长河,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站在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非凡的意义。当然,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变化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这几个重大时期,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所作的重大调整和表述的改变,虽然具有内在继承性,但各个时期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每一时期的主题都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作出了调整,契合了当时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和中国发展的需要。虽是几个字的差异,背后却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大变革,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意韵。同时也正因适时的调整,中国才能够较为顺畅地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次调整也体现了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决心。二、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依据历史充分说明,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发展下去,同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密不可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抽丝剥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然后制定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符合的理论、政策与方针,是我们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学说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个新变化的原因是由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6]这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辟论述,准确的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而我们沿用了36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近年来我国的客观实际,进而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最新概括。先看社会生产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社会建设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不贴合我国具体的实际。这是一个显著变化。再看社会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逐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比如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娱乐设施等。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特龙源期刊网点,在新需要的渴求与愿望的推动下,已经不止满足于物质上的需要,所以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确切的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变化了的新需求。这也是一个明显事实。以上两方面都说明,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的大前提下,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实际,以人民大众为中心进行思考,判断出党和国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判断和表述。这是关键。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现实意义十九大中阐明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与时俱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品格,所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标明了党的全新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党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第二,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社会主要矛盾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四十年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且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医疗卫生教育环境各个方面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也由此可以知道,“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那么对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定义就十分必要。第三,顺应中国广大人民多元化多维度的需求。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人民不止要求吃得饱穿得暖,而是对吃穿住行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在得到更好的吃穿住行服务以后,逐渐要求更多的民主、安全,良好的环境卫生,空气质量,更好的公用产品。例如,现在的共享单车,网络支付等产品使人们生活更美好。第四,为制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更好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人民的需要;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实事求的根据现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在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创新发。第五,为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迎来他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在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显示出党和国家在抓主要矛盾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上的巨大创新力以及生命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龙源期刊网要矛盾的准确定位,“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6],意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在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抓主要矛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上,作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提供了指路明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步和发展。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在世界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参考文献】[1]林源.《毛泽东哲学思想论(第二篇)》[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王宁.《刘少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研究》[J].西南大学.2007,11.[3]杨河.《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9.[4]吴波.《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09.[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出版社.2017,10.[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