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一)•主讲人:潘颂汉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录导论余论美育论审美论艺术美论美的形态论美感论美论美学概论导论导论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美学教材结构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导论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2、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实证法。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美论美感论美的形态论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第一章美论美论美的探索美的本质审美关系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美学观点美的模式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美的多重属性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1)倾向于美的客观属性:①形式说(毕达哥拉斯、波里克勒特);②理念说(柏拉图、黑格尔);③摹仿说(亚里士多德);④分有说(普罗丁);⑤关系说(狄德罗、伏尔泰);⑥感性特征说(博克);⑦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2)、倾向于美的主体属性①快感说(英、休谟,美即美感);②判断说(康德,唯主体论,判断力是一种天赋,美是合目的的形式);③情感符号(苏珊.朗格,美的本质是“生命形式”的形而上学);④直觉说(意、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形式说、博克感性特征说、苏珊.朗格情感符号);(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理念说、判断说、叔本华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美论二、美的本质(马克思的美学观)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1)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2)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3)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第一章美论二、美的本质2、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两个基本点: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理解);②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2)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自然观的形成。①“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可以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来证明。第一章美论二、美的本质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2)劳动创造了能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①概括性②联系性③情感性④创造性第一章美论三、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它要求在对对象的感性形象的观照和感应中达到自我肯定和自由体验,获得身心整体的愉悦和满足,并使人的本质得以生成。(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力量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包括感性、理性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4)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第一章美论三、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基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①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和审美关系;②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审美直觉P39);③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3)审美是求真能力和求善能力的综合。真是美的前提和基础;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也就失去了美。美又不能同真、善等同,它必须具有感性的形态,所以审美关系中的“美”呈现出了多层级、多侧面的丰富多彩的属性。第一章美论三、审美关系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1)个体性和集体性(2)民族性(3)阶级性(4)历史性美感论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美感的心理结构美感的特征美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的心理结构智力机制意志机制情感机制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美感的生理基础美感的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和想象情绪和心境审美理解期待、通感等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2)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2、美感根源的困惑(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如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等;(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如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等。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1)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2)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3)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①一方面,人类对于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大大加强;②另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自身”,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发展审美器官,培养审美能力、积累审美经验、创造审美环境、酝酿审美态度,以致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4、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1)人类早期的审美理想:①人类对和谐、平静生活的向往(毕达哥拉斯);②审美观念中的实用、功利的痕迹(苏格拉底);③自然美的人格化、道德化(古代“比德”说)。(2)审美领域的扩大、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审美感受的细致和深入,使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畅神”观);(3)20世纪,文化领域的反传统倾向,即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又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4、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4)广义美感层的美感特征①美感的差异性:a、美感的时代性,是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b、美感的民族性,美感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美感的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②美感的共同性:a、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b、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了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c、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有代表性。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①智力机制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②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把多种多样的自然规律性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语言、符号和文化的信息体系,人们获得知识并达到对“真”的把握的过程。③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概念的认识。美感活动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①意志机制是社会理性在人类心灵中的凝聚,它是人的社会性凝聚于心理结构中形成的人类行为活动中的道德感,是追求“善”的观念。②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自由观照的、愉悦的精神活动,不直接体现功利和目的的要求;后者最终表现为行为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活动。③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联系:a意志能使人专注于审美对象,驱使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审美的巨大社会作用;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身,达到审美活动的最后目的。第二章美感论三、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3)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①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能力、进行审美判断的一个心理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②情感的调节沟通作用:a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结构是社会劳动实践积淀的结果;b美感活动是借助于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③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以美启真)和意志结构(以美启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美感主体外在眼耳(审美器官)此中有真意深层(象征意蕴的美)内在心远悠然(审美意识系统)美感对象山夕阳飞鸟表层(事物外观的美)欲辩已忘言(美感生成)意志情感认识(审美心理机制)第二章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1、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四契机”(1)“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对某一对象或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2)“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愉快的”;(3)“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4)“模态”的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第二章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2、美感中微观的审美心理特征(1)直觉性①直觉性有两层意思:a、形象的直观性;b、瞬间生成性。②美感直觉性的原因:a、审美客体具有形象性的特征;b、审美主体的生理结构可以将审美经验作为信息储存。2、美感中的审美心理特征(2)愉悦性:是美感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美感心理形成的一种总体效应(理解审美愉悦P72)。自我实现的需要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美感是满足人类较高层次需要的心理活动,它是对其下五个层次需要的快感的扬弃。第二章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2、美感中的审美心理特征(3)超越性: